要闻
关键时刻!10位基金投研大佬最新研判:A股“情
新能源头部公司今年PE估值已低于40倍,二线优质公司今年PE估值低于30倍,CXO头部公司今年估值在30倍附近,这些公司今年的业绩增长基本不低于30%,2023年估值基本在20倍左右,同时未来的成长确定性较高,具备相当的中长期配置价值。
新能源板块当前市场在转嫁成本以及下游消费者是否接受涨价存在分歧,我们认为头部电池企业具备转移成本的能力,头部以及二线优质公司经过去年起向上游布局,包括布局上游资源以及成立合资公司形式,今明年起将贡献产能,可显著降低来自锂矿涨价的成本压力。同时,下游整车企业中具备产品竞争力的绝大部分公司有望实现涨价覆盖成本,甚至超涨。消费者在油价大涨以及完全接受汽车电动化之下,对电动车涨价的接受能力较强。在3月份销售数据受疫情影响后,4月份的销售数据大概率可证明电动车仍将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全年国内实现550万台销量预期概率较大,届时新能源车板块大概率会有估值修复的行情。长期我们继续看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以及光伏风电占比提升的大趋势,认为新能源优质公司将具备中长期的配置价值。
其他消费板块中的头部CXO公司,特别是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抢先布局的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当前估值合理偏低。食品饮料中的高成长公司,当前估值低于40倍,明年业绩增速高度确定,也具备中期的配置价值。随着美联储加息逐步落地,资本市场对成长板块杀估值的主要阶段结束,在销售数据以及财报公布期间,成长板块中的业绩确定性高的品种大概率有估值修复的过程。中期这类公司的上涨更依托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
袁维德:站在长期视角上看,中国广大中下游制造业中的优质公司在不断积累着自己成本或技术上的优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它们的产品逐渐从中低端走向难度更高、壁垒更强的中高端,越来越具备全球竞争力。这批公司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中的中坚力量,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资产。这些公司不仅分布在传统行业,也出现在包括以新能源、通信、电子、军工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此外以互联网、计算机、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经过近期的调整,估值也非常合理,其中优质的公司也具备了较强的投资价值。
朱建明:我们仍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今年应该很难在有板块走出和过去两年那样极致的风格了。
李永兴:现阶段沿稳增长和一季报超预期的主线)房地产及建材、家电、家具等地产链:地产政策放松预期持续升温,地产信用风险逐步化解,有望带动地产估值进一步修复。
2)银行、券商:国内政策放松预期持续升温,银行、券商等高股息板块兼具安全性与政策驱动,进可攻退可守。
3)一季报超预期:季报期业绩超预期的板块一般表现较好。当前提前披露一季报预告且预盈的个股中,关注半导体、军工、医药等成长行业的部分子板块,以及化工、有色、煤炭等上游资源行业。
张迎军:在我看来,公募基金创造超额收益的主要目前我认为投资的第一大主线依然是新能源,虽然近期也有所调整,在我看来,市场当下的争论更多是在短期,比如放在3-6个月的维度或者放在一年的维度在看问题,但是,如果放在三年或者五年的维度来看,我认为新能源,特别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是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因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绿色经济。其次还包括医药,主要是CXO,还有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
中高仓位运作
持仓更为均衡
中国基金报:贵司近期是否针对后市预判,进行了仓位优化和板块间的调整或策略优化?调整的方向是怎样的?
陶灿:上半年已经布局了部分稳增长领域投资,下半年将着重关注调结构领域投资,但前提是下半年稳增长见成效且海外通胀可控。
朱建明:仓位可能变化不会很大,目前的一些持仓基本面不错、性价比很高。
李永兴:整体仓位维持中高水平,结构上更为均衡一些。当前A股基本调整到位,估值性价比凸显,预期后续机会大于风险,中长期看好A股的投资价值,因此我们维持中高仓位。
从结构上来看,仓位结构上更加均衡,稳增长与成长均有布局。近期较为关注以银行、地产为代表的稳增长板块,同时成长方向依旧长期看好,当前部分标的或已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因此我们也开始考虑低位进行布局。
张迎军:市场的短期冲击因素有很多,但是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我的组合也是基于长周期视角来构造,当然短期面临一定压力,但是我相信,市场在不断进化,情绪演绎到一定阶段之后还是会回归理性,虽然有些低估值的股票可能上涨,但是空间有限,而基于长周期视角的持仓短期可能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我相信最终会给投资组合创造不错的超额回报。
港股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中国基金报:近期恒生指数悄然反弹,您如何看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哪些板块的行情值得起期待?
陶灿:港股在年初迎来上市公司密集的回购,尤其在发布2021年财报后,回购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从政策持续调整的程度来看,无论是地产还是互联网反垄断,都在基于审慎出台收缩型政策的指引下率先见到政策底,但盈利底可能在下半年才能见到。反弹不会一帆风顺,但总体上大的风险可能已经过去,我们对国内稳增长、海外控通胀有较好的信心,因此看好下半年权益资产的表现。
余广:港股市场的权重较多暴露在互联网科技、金融地产、消费医疗等板块,这些权重板块从去年开始受平台经济等监管政策的影响,而今年以来又受到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的冲击。当前时点来看,港股相关板块的不利因素已反应了近一年时间,且目前政策层面也开始有了一些比较正面的信息。
投资角度,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一是利空因素的边际变化。对资本市场来说,政策风险因素的反应已较充分,甚至出现了不理性的下跌以及恐慌情绪的宣泄。往前看,随着监管政策的缓和,以及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稳增长政策也会发力,我们预计今年港股市场能看到板块估值修复的空间,基本面也有望自下半年开始逐步企稳。
二是核心资产的估值安全垫。不管是从A/H比价,还是全球主要权益指数的盈利与估值的横向比较来看,当前港股都具备较明显的安全边际。此外,港股一些优质公司具备稀缺性,目前估值已消化至历史低位水平,若后续在美联储流动性收紧的冲击下,还有调整的话,那么中长线资金将获得更好的配置时机。
唐小东:港股在3月份的极端反应,最大回撤19%,随后反弹超过20%,其波动性演绎得非常极致。
对于港股而言,我们有两个框架性建议。第一,由于离岸市场的角色,港股对于各种风险缺乏抵御能力,资金流动频繁且剧烈,因此其波动性非常大。第二,港股存在大量优质龙头公司,对国内传统经济和新经济均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港股的长期估值是有效的。两个建议叠加在一起,意味着左侧买入长期可靠,但短期需要承受较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港股的估值处于历史性底部水平,因此我们对港股中长期看多。板块上面的看法跟A股类似,短期关注传统板块,长期布局创新类标的。对于互联网平台,我们对行业长期看好,具体标的在转型过程中会有分化,因此今年是比较好的甄别和布局时点。
马全胜:目前,港股市场的权益资产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受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进展与政策维稳信号释出的影响,处于流动性冲击下的抛售接近尾声,港股市场开始从底部逐步反弹。当前,港股通南向资金加仓力度凸显,持股金额与成交占比不断扩大,基本面有望跟随国内政策稳增长预期向好而企稳,对于港股价值认同度的提升推动估值修复。
在中长期视角下,前期经过较大幅度回调、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核心消费、科技互联网等板块的优质企业,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投资标的;同时,伴随着香港疫情改善、监管政策边际回暖,核心消费及地产后周期产业链也逐步体现出配置价值。
牛勇:港股过去的调整与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有直接的关系,也受到海外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调整幅度在全球主要指数中居前。这类公司经过长期的调整具备较好得投资价值,特别是新能源头部企业、平台科技公司、创新药头部公司具备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
袁维德:港股市场同A股类似,当前也处在极为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上。港股中两类机会更加有吸引力,一是以互联网、消费为代表的优质服务业公司,可以和A股的资产实现较好的互补,另一类是制造业中优质公司,估值相比A股有较高折价,在景气右侧时可以有更高的空间。
李永兴:展望后市,港股近期有望迎来估值修复,中长期国内经济复苏助力港股上行。前期恐慌性抛售已经基本结束,市场有望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估值修复,国内明确的政策放松方向和较低的估值水平仍将为港股市场带来修复机会,未来稳增长政策逐渐落地带动国内经济复苏后,将助力港股步入上行通道。
需要注意的风险是,美联储收紧可能导致部分海外资金从港股流出,也需关注监管不确定性和地缘紧张局势等潜在风险再次反复。
板块方面,可以考虑三条主线:一是短期在市场底部震荡时期,关注高股息标的和低估值标的,如部分地产、金融、电信和能源板块;二是中期关注前期跌幅较大的优质成长股;三是随着香港疫情缓解,香港本地消费和金融标的也值得关注。
方晗:当前港股处于历史区间的底部位置,首先港股的估值跌得更彻底,刚过过去40年估值的最低点,基本上港股回落到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利润周期的一个底部,港股这个历史的估值底相对比较牢,未来12个月,港股收益有一定确定性。
我们认为,港股的核心是两个板块业绩决定的,一个是受益于中国稳增长的相关资产,主要是与中国相关的国企、央企港股上市公司标的;第二是互联网企业在政策引导下会健康持续发展,互联网发展进入规范化阶段。经过前期调整,港股的互联网资产是今年赚钱效应确定性相对偏大的股票。
朱建明:港股市场从价值的角度已经低估,行情与投资机会需要耐心筛选和长期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