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无声密码 接地气“魔性”手语教学受热捧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实习生 薛舒彤
图/受访者提供
“你敢耍老子耶?!”
江苏师范大学手语翻译方向研一学生高红叶在镜头前快速划动双手,一边用四川方言讲出这句“狠话”,一边把眉头皱成“八”字形;“耍狠”结束后,她迅速眉头舒展,嘴角上扬,变回微笑表情。这套魔性“变脸”操作和接地气的手语教学吸引了三十多万名网友点赞,有网友在评论区打趣说,果然是狠话,“一学就会”。
这是高红叶去年11月一时兴起拍摄的一条手语教学视频,视频的火爆让她正式成为一名手语博主。今年已是高红叶接触该领域的第六年。她因兴趣而选择手语翻译专业,从专科到本科,再到如今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不断深耕自己理论专业性的同时,她也兼职任手语翻译员。被问及最初踏足手语领域的原因,她说:“为何起步我已忘记,也感觉不重要了,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聋人摊主惊喜得“眼睛都瞪大了”
高红叶做自媒体账号的时间并不长,“起号”一个月后她的视频就突然火了起来,这对她来说纯属意外之喜。“说实话,一开始发视频是希望可以找到有‘手语家教’需求的人,解决我自己的生活费。”她十分坦诚,笑着说:“但现在我已经‘吃得起饭了’,做这个账号总是带着一种感动。”
“很多人都有一种学手语的渴望。”高红叶说,自己每天都能收到很多令人动容的私信。有男生以前去小摊买完小吃总不知要对聋人摊主说什么,从她的视频中学会手语之后,他主动跟摊主打手语说“谢谢你,你做得真好吃!”“他跟我说,摊主眼睛都瞪大了,全是意外和惊喜。”回忆起种种动人过往,高红叶也难抑激动的泪水,她说:“他们的私信、评论、关心、催更,是我做这个账号的动力。”
她不是很在乎视频热度和流量,“我经常想到什么就录什么,录完就发出去了。”平时生活很忙碌,她也没有回看自己视频的数据,只是看一些粉丝朋友在评论区和私信的留言,她发现大家会更喜欢玩梗,“我发正经的一动不动站着教(的视频),他们不爱看;发有梗的句子,他们反而学得特认真。”高红叶也很认同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我也试图以这种方式,夹带‘干货’,多教一点”。她不好意思地笑道:“所以弹幕上老有人说,‘又跑题了,老师快回来!’”
而她真正能让粉丝喜欢的关键,在于其细致讲解了手语的理据,让大家明白为何是这样打手语的,让大家更好记住了并能举一反三;并细心提醒大家打手语应该注意表情和一些表述——她的表情让大家觉得“魔性”,但也正因如此,这慢慢修正了听人对聋人的印象。面对大家的喜爱,她始终谦逊:“我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因为做了这个账号而恰好被看见,但其实,还有很多手语老师的努力不容被忽视。”这些又何尝不是聋人现状的一个缩影?而她的用心,则带领着聋人群体慢慢被更多世人看见。
关注其特殊性,正视其正常需求
高红叶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很多听人朋友可能想象不到聋人朋友能参与的活动有多丰富。”她曾为一个全国巡回音乐会进行手语翻译,主持人串场时她在一旁翻译传达;弹唱类表演时她通过自己的手语肢体来呈现音乐画面、传达音乐情感。高红叶说,聋人群体的听力受损程度是不同的,这使得他们能听见不同音高的声部,重低音很多时候可以为聋人所接受。“我常看到身边的聋人老师戴着耳机很沉浸地听歌,在路人看来直与常人无异。”他们和听人一样,“对音乐是好奇的,也是有需求的”,关注他们的特殊性,正视他们的正常需求,“是对他们最贴心的关怀与帮助”。
对朗诵进行手语翻译也是高红叶所擅长。“朗诵和普通的翻译有所不同,可以对它进行创编改写。”她提到,朗诵翻译和歌曲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跟着诗歌文章的感觉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译减译,“比如原文只说‘春天来了’,但我们可以额外打出花开鸟鸣的手语,渲染春天的灿烂缤纷。”高红叶常常需要把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之中,富有感情地打出手语,“我们要把美好或悲伤‘打’出来,这时候,表情非常重要。”听人习惯凭借声音语气来判断情感而忽视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感,“比如说‘颜色’和‘疼痛’的手语非常接近,掌心朝内放到鼻子前或者是在唇前点动我们的四指,经常会有人搞混。”高红叶举例说,“但我们配上表情就非常明白了,‘疼痛’配上痛苦表情,‘颜色’就无须太表现情绪,如此可使人清晰辨别二者。”
除了这些能帮助聋人朋友愉悦身心的活动,高红叶参与更多的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帮扶。她常在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兼职,进行公益性手语翻译。高红叶告诉记者,每天24小时都有手语老师在工作室提供手语“110”服务,365天在线——聋人朋友可以通过地铁、医院等公共场所张贴的二维码拨打视频电话连线,及时寻求翻译帮助;也可提前预约手语老师一对一线下陪同办理事务(如到派出所、银行、房管局等)。她曾帮助一名聋人孕妇,通过视频电话将其身体状况手语翻译给医生,再将医生建议通过手语传达回孕妇,实现有效交流。
手语翻译的服务方向有待专业细分
聋人如今的境况相较以前已大大改善,并引起越来越多听人关注,但高红叶仍常感遗憾。“说实话,我们非常欢迎聋人朋友的求助,但手语‘110’还未完全推广,很多人对此服务不得而知。”
她曾参加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研讨会并建言献策;并在大量的实践中对聋人朋友所面对的切实困境感同身受。“课本里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只是杯水车薪。”高红叶真诚地说,“尤其是一些我们觉得不好意思教的,反而是聋人朋友们生活中很需要的。”几年前,她到派出所帮一位聋人当事人翻译,涉及到性犯罪行为的一些词汇让她十分犯难,既觉羞赧,一时又不知如何翻译这些没有接触过的词汇,“我想方设法,在那手舞足蹈,最终他还是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经此事件,高红叶意识到我国目前缺乏手语方向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会设置细分方向的手语翻译员,比如司法、医疗方向,人们考取相关资格证才能上岗。”记者了解到,因手语翻译员仍较稀缺,我国在手语方向的从业门槛不高,大多都属于“献爱心做志愿”的公益性质,未能形成规模化的职业选择。
除此之外,手语“方言”也是高红叶认为从业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如果认为把通用词都学完,就能正常顺畅、没有障碍地交流的话,那是错误的。”她曾在“徐州”一词上感受到手语“普通话”和手语方言的差异性,“当地人会根据徐州发生过淮海战役,而用两只手打开枪的手势,一上一下,来表示徐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理据,就会简单地打成手指拼音XZ,再加‘州’的打法。”她认为在平常的交流中,应更多地尊重方言使用人群的手语打法,“让他们尽可能用熟悉和舒服的自然手语来表达”。
尽管手语翻译的道路上充满忙碌和疲惫,也常遇重重困难,高红叶却始终坚持。她直言,手语给她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就像生命的一部分”;她也深知,每一次努力都像是在无声世界中点亮一盏灯,虽然微弱,却能给聋人朋友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除了听不到,我们什么都能做到。”这是高红叶对聋人朋友们最掷地有声的鼓舞。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