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错把油车当电车的拜登: 要掌控电池链
在美国刚出炉《通胀削减法案》后,韩国政府就不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材料的韩国L&F公司在美国建设工厂。
韩国产业部给出的理由是,充电电池相关材料、工艺、生产技术是决定电池产业竞争力基础的最尖端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流向海外,将会对韩国产业和国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从现实来看,即使不用中国的电池,短期内美国还是要依赖于韩国电池供应商,其中福特与SKI深度绑定,计划打造三座合计130GWh的超级工厂;通用则与LG新能源合资建厂;Stellantis与LG新能源及三星SDI均有布局动力电池。
虽然《通胀削减法》中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力度不及市场预期,但是,政策不设补贴规模上限且明确补贴覆盖未来十年,时间跨度特别久。
不过,美国主要的车企联盟汽车创新联盟认为,按照法案要求,美国车企想要获得部分补贴,至少需要4年时间调整供应链,如果想要完全符合原材料和组件制造地两个限制条件,获得全额补贴,则至少需要等到2027年或2028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特斯拉、通用已经完全不再享受单车7500元补贴,但如果后期满足补贴要求也能受益。据悉,为了获得美国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特斯拉已宣布停止了在德国制造电池的计划。目前,他们正在讨论将制造设备运往美当地。
曾一骑绝尘的特斯拉,目前已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售出了64万辆电动汽车,而此前第一名的特斯拉仅售出了56.4万辆,屈居第二名。
事实上,马斯克曾多次嘲讽比亚迪,甚至在中直喷,“比亚迪是一家没有技术,且车价对于产品而言太高的公司。”但这也没妨碍特斯拉与比亚迪成为朋友。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由比亚迪供应的刀片电池已经交付特斯拉位于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形成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集群。为了强化产业链话语权,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厂商还将触角尽力延伸到上游产业链,不少中国企业还通过参股、包销、自有等方式参与海外矿山的开发,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是开发海外锂矿较多的企业。
可以说,在全球动力电池TOP10中,6家中国企业、3家韩国企业、1家日本企业已成常态。从最新的SNE Research数据看,中国六家企业共占据市场份额56%,其中宁德时代市场份额从此前的28%提升至34%。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已经完成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全面突围――上游矿产资源跑马圈地、中游动力电池站稳脚跟、下游汽车品牌遍地开花。
而拜登是铁了心要与全球“电池硬脱钩”。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美国众议院议长引发的紧张局势,宁德时代决定推迟宣布在北美建厂。据悉,该工厂原计划投资数十亿美元,为特斯拉和福特汽车供货。
此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还明确表态;“我们一定要去美市场!”但目前,宁德时代转而投资了73.4亿欧元在匈牙利市场上。
或许,会有越来越多企业会暂缓进军美国市场或在美建厂的计划。原本,中国车企要出口美国就异常艰难,除了政治干预外,美国还有着非常严苛的法规体系,中国车企频频受限。自2005年以来,已有6家中国品牌做过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美国《通胀消减法案》的颁布,本质上对中国车企的损失有限,因为中国车企还没有在美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几乎为零。既然压根就没有业务,那最坏的结果就是进不去美国市场。
“目前来看,最大的损失有可能就是动力电池的出口,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可以靠欧洲市场弥补,越来越大的规模效益也能为中国电池企业带来成本优势。”上述人士称。
自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新能源汽车就经历了“失去的四年”,在国家政策层面几乎停滞,被中国和欧洲远远甩在身后。
2020年全年,全美电动车销量不到35万辆,而中国和欧洲的这一数字分别是124万辆和136万辆,数量相差天悬地隔。
拜登想要靠加大补贴刺激消费者需求,目前来看并不容易,因为美国设置的限制条款太为复杂,导致车企、消费者难以拿到真金白银。
此前,拜登提出的两个刺激法案也备受挫折。拜登刚上台时,曾接连甩出两个“王炸”:一个是对电动车产业给予1740亿美元的刺激政策,用来补贴消费和建设充电桩等等;另一个是恢复特朗普政府时期取消的新能源车购车补贴,并将单车补贴金额上限调整至1.25万美元。
不同于其它国家,美国选择石油还是新能源,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领域的路线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政治的风向标。
比如,有一个矛盾点是美国石油业有非常多隐性的补贴政策,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汽油的低税率。国内曾有研究机构调研过汽油税收占最终零售价格的比例,发现美国是11%,而中国是30%,日本为39%,德国更是高达57%。
因此,1740亿补贴在共和党的轮番阻挠之下已严重缩水,1.25万补贴也设置了门槛:有4500美元只补给“有工会”的车企――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将特斯拉和其它车企拦在了门外。
实际上,除了特斯拉一直占据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约60%-80%的份额外,美国三大本土车企由于包袱沉重,转型滞后,缺乏能打的爆款产品,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表现一直比较拉胯。
根据ICCT数据统计,2020年美国市场在售新能源车型为59款,而同期中国、欧洲供给车型分别为300和180款。
从销量数据上看,虽然2021年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一倍多,达到63万辆,但中国的销量几乎翻了3倍,达到330万辆,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欧洲的销售额增长了65%,达到230万辆。
而今年上半年在拜登吆喝油价飙涨的背景下,美国新能源车销量费了老大劲也只增长52%,而同期的中国,即使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新能源车销量仍然增长了118%。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老牌车企以及Rivian等电动新势力的加速进场,预计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车型将突破100款,有望进入百家争鸣的竞争状态。F150-Lighting、R1T、Cybertruck等将填补了纯电皮卡市场的空白,Lyric、Mustang Mach-E、Wrangler等车型也有望进一步加速对美国SUV市场的渗透。
眼下,在电动汽车领域,美国明显已经落后一个身位了。目前,美国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在6.59%,仍处于低位,而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达到22%。
正如李黔所言,“中国电动车行业多年来就是在不断厮杀中发展的。现在的状态是,美国靠扶持,中国靠内卷和迭代,谁是趋势,一目了然。凡是能在中国市场里充分竞争还能活着爬出来的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多半没对手。”
不过,如何保持电动汽车的先发优势是我们未来考虑的重点。毕竟,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还很长,在智能化领域,我们的芯片还被卡脖子……
- 上一篇:8月17日江阴三房巷涤纶短纤报价下调
- 下一篇:00880雪球(雪球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