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抢人大战”,中小城市机会在哪?
有媒体梳理了万亿GDP城市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落户要求发现,多个城市落户已不再与就业和社保挂钩。万亿GDP城市中,有21座城市对大专院校毕业生开放落户渠道。
重庆云阳县事业单位招聘190人,其中176个名额要求研究生学历,而云阳县只是一个常住人口不足100万人的县。
再比如,浙江丽水市遂昌县一份名为《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的公示名单显示,24个基础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均来自浙大、复旦等著名大学。
在广东河源市和平县,700余名硕博研究生竞争82个县级事业编岗位,其中不乏清华、人大等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以及国外著名高校的留学生。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疫情之下,一些年轻人对风险低的“铁饭碗”的热衷。
岗位竞争“下沉”到县城,名校硕士扎堆竞争一个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这种中小城市就业门槛的提升,和大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是不是形成了一种悖论?是不是意味着,小城市也渐渐有了跟大城市展开人才竞争的能力了?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收缩规模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时首先考虑求稳,是很正常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和县城竞争压力更大,公职岗位的门槛更高。
这更多还是就业观念整体趋于保守的体现。中小城市和县城,基本已经没有什么落户门槛,但他们对人才有吸引力的地方,更多还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稳定的岗位。所以,一些名校硕士扎堆跑到县城去,并不是小城市“逆袭”的证据。
事实上,从近些年的人口增长数据以及人才流动数据看,中小城市和县城地区,人口外流,人才外流,年轻人外出打拼成了常态。
对中小城市来说,应该意识到人才流失的问题,意识到不能仅仅是靠“铁饭碗”来吸引外来人才。
其实,一线城市进场抢人,的确意味着人才竞争更激烈了,但我们也得看到,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大城市打拼的成本提升,人口流入速度放缓,这对于中小城市是难得的机会,也会有越来越多毕业生倾向选择生活压力更小、更安逸的中小城市。因此,中小城市要抓住机会,在经济发展、产业建设、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