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要闻

传承创新30载,以岭用核心科技奏响中医药发展时

时间:2022-07-11 07:12

  成为海外媒体眼中防疫的热点中成药。

  北京晚报作为影响力较大的媒体,自2012年开始,已连续10年举办家庭常备药的评选活动,每年都受到数万余名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通过读者的用药感受评选出自己及家人信赖的家庭常备药品,连花清瘟已连续10年蝉联“北京晚报读者推荐家庭常备药”榜单。

  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持续革新不断提升产品内在品质

  一个好的创新药不仅要看疗效,还要看它是不是节能降耗、是不是老百姓用得起。以岭药业生产的通心络胶囊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主流产品,据以岭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心络在研发过程中反复检验,不断革新生产工艺,最终,“通心络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技术革新了生产工艺,在保证药效不变的情况下,寻找到最合适的用药计量和生产方式,使患者服药量更小、有效成分更易于吸收。

  在药学技术储备方面,以岭药业中药药学研发平台一直致力于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研究,对标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寻找创新点,为产品赋予核心竞争力。目前具备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成熟的研发技术平台,关注超高压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流化床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在中药上的应用。

  “药品是医疗手段中用于治病救人的重要载体,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在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产品成本,减轻患者用药负担。为此,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以岭药业药学首席专家许红辉说。

  “通心络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只是以岭药业荣获的六项国家级科技大奖中的一项,除此之外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这给以岭药业生产的一系列创新药赋予了科技内涵,提升了产品内在品质。

  人才创新:用肥沃的创新土壤育才、聚才、留才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内驱力。以岭药业成立初期便提出“以人为本,凝聚、激励、约束”的人才理念,实际上,30年来也是这么做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们对人才引进、培育制定了一套完善机制,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仅科研创新方面的人才就吸纳了近2000人,其中归国专家、博士、硕士占比超20%。”以岭药业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徐卫东说。

  在以岭药业的电生理实验室里,以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宏涛正在指导实验人员用血管夹夹住刚摘除的大鼠心脏,套入针管进行逆向灌流,使心脏内的组织变蓬松,方便接下来心肌细胞的分离。这是治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研究的一部分。

  作为该公司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王宏涛加入以岭已有16个年头。2004年底,受以岭药业邀请,王宏涛从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到企业参观。“当时,以岭药业正压系统实验动物房的面积已达1000多平方米,比许多大学的动物实验设施都要好。”王宏涛回忆。

  这里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施,让一心想从事中药开发的他没有过多考虑,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在以岭扎下了根。

  “以岭将中医传统理论创新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很吸引人,也乐意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这些年取得的这些科研成就感是再多金钱都换不来的。”王宏涛坚定地说。

  德国留学归来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侯云龙博士组建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心血管药理平台,已筛选出多个苗头化合物;刘克剑博士带领的毒理实验室团队稳居国内一流水平,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韩硕龙博士近年来带领循证医学研究部完成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和“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

  目前,整个以岭药业的研发团队凝聚了一大批包括归国专家、海归博士、博士后及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精英人才。以岭医药研究院已成为石家庄生物医药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

  除了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岭药业针对普通员工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成长、成才机制。“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和员工成长需求,搭建起了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体系。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和岗位特点,每个月都会邀请内、外部讲师“按需定向”对员工进行定制化专题培训;同时,通过开展员工“双通道”能力认证工作,建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评价和选拔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释放人才活力。”该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徐卫东介绍到。

  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岭作为中药行业龙头企业,30年来,始终把“创新”作为重要发展战略,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了企业创新发展的“DNA链条”,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堡垒,成为中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