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欠薪、裁员!柔宇深陷“资金链断裂”泥潭
柔宇科技的IPO申请获受理;2021年1月28日,柔宇IPO进入问询阶段;2月10日,柔宇便对外宣告终止IPO进程。
中智卫安与柔宇科技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基于合作协议,中智卫安将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购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用于公司全线年初,柔宇科技就已悄悄提交美国IPO申请,以筹集约10亿美元,但这一计划最终搁浅。对于美股该计划中止的原因,刘自鸿对内部员工的解释是疫情冲击。
柔宇科技与多个大客户的交易蹊跷。
虽然影响很大,但并不是柔宇撤回上市申请的原因。该人士表示,“根据内部拿到的信息,柔宇不存在订单造假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订单造假的问题,监管层一定会调查。但整个IPO过程中,监管层从来没有质疑财务数据造假,也没有问询这个事情。”
而对于撤回上市申请的原因,柔宇对外的解释是:“由于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待进一步论证,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决定暂缓科创板上市申请。”
所谓三类股东,是指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根据上交所规定,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能属于“三类股东”,同时应按照要求对“三类股东”进行信息披露。
不过,按照钛媒体App了解到的情况,三类股东问题只是柔宇撤回IPO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在蚂蚁上市风波之后,监管层对于在科创板上市企业趋于收紧。受此影响,整个2月除了柔宇,有超过30家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
此后,柔宇还尝试过在纳斯达克寻求上市,但因为滴滴IPO引发的后续中概股危机,这一尝试最后也未能成功。
如果说融资的屡屡受阻,是柔宇一步步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外部原因,那技术路线的选择则是这家公司的核心困境。
一直以来,柔性屏幕的主流技术路线都是以京东方、TCL科技、三星等公司拓展的多晶硅技术,市面上主要的折叠屏手机等产品几乎都由这些公司供应。但柔宇的出现,向市场展示了另一种技术路线——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
柔宇CEO刘自鸿此前介绍,ULT-NSSP技术比LTPS在量产能力上更优秀,原因在于采用不同材料体系和不同制程工艺,整体生产流程大为简化,设备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良率显著提高,产品弯折可靠性极强。
柔宇的独立董事刘姝威也在中称, 2018年6月,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龙岗区建设投产了全球第一条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投资额仅为相同产量规模的传统显示面板产线亿元)。
“但是,柔宇全球唯一的技术路线对于市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对钛媒体App称,首先柔宇的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且价格也没有优势,厂商不会在原本价格就高的基础上去选择一个并不成熟的方案;其次,这个技术只有柔宇能做,即使客户下了订单,柔宇的产能也跟不上,就会出现供应链被钳制的风险。
另外,按照刘姝威所透露的柔宇柔性屏幕良率达到81.6%来看,孙燕飚认为这一良品率还远远达不到行业标准。孙表示,在面板行业,一般良品率都达到了90%,甚至是95%。
某证券公司科技首席分析师则向钛媒体App直言,“刘姝威的说法,表明她是真的不懂这个行业,柔宇的技术路线年前就可以看出是不靠谱的。柔性屏幕的一条产线亿元,从实验室到研发起步资金就需要100亿元,柔宇的前期融资只能让它刚刚够到行业的门槛。”
不过,关于上述的说法,柔宇内部人士林木并不完全认同。
“柔宇的技术路线确实有其价值的,但就柔性屏这个行业而言,是需要上下游共同配合、形成生态,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和技术的良性循环。京东方、三星的技术路线年的发展,砸了上千亿元,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林木称,但是老板可能不愿意跟产业链去合作,就想自己把它搞起来。“这个目标确实很宏伟,但是最后能不能成功,只能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