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要闻

还行业风清气正 清“伪私募”刻不容缓

时间:2021-12-26 17:58

     “伪私募”是披着羊皮,混淆视听。小规模造成市场混乱坏钱驱逐好钱大规模影响社会稳定。对于“伪私募”,我们要亮红灯,狠狠打击,坚决清理。

     最近,基金业协会官方微信发布了一个“伪私募”案例,层层陷阱令人眼花缭乱。假私募营销李小姐陈送鸡蛋、面条、油等一起跳方块舞的老太太陈老太太受不了李小姐的“诚意”,用50万元的积蓄购买了推荐的高收益私募产品,但是最后等到合同到期后钱不见了,老太太不得不报警。经调查,相关人员已逃走,而所谓的私募股权基金并未备案或注册为经理。

     毫无疑问,李小姐提到的私募基金是彻头彻尾的“伪私募”。因为它向不合格的投资者销售产品,承诺严格兑现,并且没有任何记录,每一个都是“伪私募”。

     迫切需要清除“伪私募”。只有这样,陈老太太才不会上当受骗,才能扫清真正私募发展的障碍,回归行业的清新空气。

     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11月底,已有20000余名私募基金经理,管理基金规模为19兆7300亿元,2019年初为12兆元。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已成为业内共识。从筹资、投资、退出等方面看,私募股权基金仍处于发展机遇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

     12月13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深入整改“伪私募”等风险。“深入”一词的意思是彻底下沉,不留下死角。这是监管部门对“伪私募”、“零容忍”和坚决整改的态度。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清理“伪私募”,从“伪私募”整改制度的角度来看,混乱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以下三个方面之一不能少,共同努力可以立竿见影。这三个方面是:尽快出台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全面、动态、准确、深入的综合监控体系;加强非现场检查与现场监督的联系。

     例如,基金业协会已经启动了一项旨在建立分类备案机制和提高透明度的重大改革,其成果有目共睹。再比如,业界对建立“募集、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的呼声不小。如何建设,需要各方集思广益,认清问题,敢于咬牙切齿。同时,引导私募股权基金成为股权投资的“专家”,细化主营业务,做到专业化,信守承诺,珍惜声誉。

     持续的投资者教育不容忽视。事实上,“伪私募”和真正的私募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开发行、本金和利息保护以及未能向协会备案都是“伪私募”的标签。通过把握这些关键要素,我们可以揭示其真实面目。投资者教育的目标是让投资者掌握私募股权基金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只有提高他们的自我识别能力,他们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