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国产芯片能否为缺芯画上句号?

时间:2022-08-30 08:17

  “当时主要是缺MCU和电源芯片,现在需求还是比较紧张。”作为芯驰科技董事长,缺芯这个话题,张强早被问及多次。

  如今,对整个芯片行业来说,属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部分车载芯片的价格虽有所回落,但整体供需还是偏紧。而美国的多项制裁政策,又为芯片行业添了一重压力。

  8月26日,“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除了多名国内外专家领导的演讲分享,大会还设有展馆,其中深红色的“中国芯展区”显得格外醒目。

  智驾网走访了参展的多家芯片企业,同时也受邀了芯驰科技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张强与副总裁陈蜀杰。

  “行业经验非常重要。”张强表示,凭着创始团队多年来在国际半导体企业的经验,芯驰科技的发展都是提前规划,一步步按照预测来走。

  “要说有什么惊喜的话,就是车厂对我们MCU产品的接受和迫切程度是超出我们预期的。”陈蜀杰表示,“以前,作为一个中国厂商,你得先去敲门等着,这个时间可能是两年。而我们的MCU从今年4月上市,年底就要量产,快了一倍的时间。”

  “在出现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提前做alpha客户这个事情,以前是国际大厂才有的待遇,抢首发。现在有Tier1愿意跟我们做首发的合作伙伴,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一个惊喜。订单提前就来了。”

  硕大的圆形展台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墙上按照不同的芯片分类罗列了各家芯片企业的产品。展台玻璃柜里也小心展示着一片片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能撼动整个行业的半导体晶片。

  据介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于2020年9月19日在北京成立,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国家部委支持发起。

  目前,联盟共有超过260家成员单位,融合了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包括整车企业、芯片企业、汽车电子厂商、汽车软件厂商、高校院所和行业组织等。

  其目标是建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和补齐行业短板,实现汽车芯片产业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

  此前,国产芯片只占大约5%,这个数字,对于关注行业的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中国市场对芯片的消费量却是全球第一。

  “但是我们的芯片只占5%,我们未来是不是可以大家一起联手做到10%、20%、30%,甚至更多,这是大家需要继续努力的。”陈蜀杰表示。

  无论是中国芯片企业自身的现状,还是受国际局势外部条件的制约来看,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制定规范,抱团发展,都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

  在国家政策层面,工信部《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从2021到2022年,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组织近60家单位的160余位专家,共同搭建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架构,包括基础标准、通用要求、产品应用技术条件、匹配试验4个领域,下设18个细分领域,共100余个项目明细。

  围绕在中国汽车芯片联盟周围的是多家国产芯片企业的展台,包括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寒武纪行歌,芯旺微,润石科技等。另一侧,还有专做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深圳基本半导体,以及展馆另一端的地平线.

  对于芯驰的多品类产品设置战略,张强表示,和手机行业不同,汽车的总体销量没有手机那么大,因此,汽车芯片如果只做一个产品,无法支持大的公司。但汽车单车应用的芯片数量很大,所以,汽车半导体公司要做的是增加单客户的销售额,增加单客户的多种应用,以及增加客户黏性,这需要多种产品才能完成。

  MCU和网关芯片则会变成四肢。因此,芯驰一方面将致力于高性能的MCU芯片,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大算力芯片的落地,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推出60到200TOPS算力的智能驾驶芯片。谈到芯片行业的起伏,张强认为,车载芯片将始终处于正常和短缺交替的状态,不会像消费电子那样出现库存溢出导致价格雪崩的情况。因为汽车零部件非常多,芯片品类繁多,芯片企业通常采取的都是较为保守的策略,客户下单才生产,不见订单就不生产。因而,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回到安全问题,车载芯片数量众多,同时又需要极高的安全等级。为了促进国产车载芯片的发展,国创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智驾网,此前国创中心也曾推动过芯片保险的试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