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长期以来持续压制电力行业估值的约束正在逐步
本轮缺电,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全球性的。源于全球能源结构,过快、过早向绿色能源调整,传统能源投入不足。随着突发疫情,能源供需节奏被打乱,加剧供需矛盾,造成全球性的缺电。而且,该现象,中短期无解,尤其到了今年冬天的用电高峰,会更突出,届时,电力缺口将会更大,昨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等多项措施。
会议提出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推动燃煤发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在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并做好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并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自二季度国家发改委重申“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推出“完善分时电价”政策后,多个地方接连放开火电市场化交易电价不可上浮的限制,“碳中和”背景下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预期持续升温,此次政策明显延续此前的政策精神,有利于还原行业本身的公用事业属性。此前市场曾担忧若煤价受控或产能释放将影响电价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一直强调:电价机制改革并非简单应对高煤价,市场化系改革核心要点。当前全国煤炭价格仍处绝对高位,在原有机制下各省火电市场化交易电价上浮上限仅为10%,即使全额上浮仍然无法完全反应当前供电成本,且上浮10%和下浮15%存在空间不对等的情况,因此此次会议提出将浮动范围限制扩大为均不超过20%。
更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推动火电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对于高耗能行业用电可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不仅有望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高耗能企业盲目扩张的能耗双控问题,同时具备跨时代意义;放开发电侧部分电源和部分用户,标志着我国电价机制由多年的“计划”和“市场”双轨并行制,开始向完全市场化的轨道探索。随着电价形成机制的明确、煤炭100%长协保供的落实,长期以来持续压制电力行业估值的约束正在逐步松开,持续看好火电资产盈利迎来困境反转,维持之前对于电力行业正在迎来“隧道尽头的光”的判断。投资建议:在“碳中和”的时代号召下,还原商品属性、反映供需关系和成本波动的改革原则将有望改善当前火电运营资产盈利困境,而新能源转型成长及绿电等相关政策同样带来新能源运营资产的投资机会,持续看好电力行业各子板块投资机会,推荐华能国际、华润电力、中国核电、华能水电、长江电力、华电国际和福能股份等。
因此昨日绿电的集体回撤个人认为是一个很不错的低吸点,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资金将会持续的涌向电力板块,此外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储能渐成“必选项”。2021年7月国家能源局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50GW以上,相对2020年末增长20倍,所以多留意这几个方面的投资机遇。1)风电:天顺风能、金雷股份、大金重工、运达股份、新强联等;2)光伏:正泰电器、晶科科技、东方盛虹、联泓新科等;3)储能: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盛弘股份,科泰电源及上能电气、星云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