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商汤科技解禁日“惊魂”,软银、阿里一日或亏
港股商汤科技开盘跳水,截至收盘跌超46.77%,报3.13港元/股,市值蒸发900亿港元。
这是商汤科技自去年年底上市以来,股价首次跌破发行价3.85港元/股。
AI独角兽股价重挫之下,背后的投资者首当其冲。比如已经陪伴多年的阿里和软银,单日损失接近200亿港元。
有观点认为,股价跳水的直接诱因,或来自商汤已发行股份迎巨额解禁。
据悉,其上市前的投资者持股223.62亿股,基石投资者持股10.33亿股,上述股份共计233.95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0%,而这部分股份已全部解禁,倘若按照商汤科技昨日的收盘价5.88港元/股来计算,解禁市值超过1000亿元。
在开盘前,商汤科技曾发布公告,公司徐立博士、王晓刚博士、徐冰先生及本集团若干管理层成员以本公司为受益人自愿承诺于2022年12月29日前,不会出售20.02亿股B类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5.98%。据悉,上述三人为商汤联合创始人,其中徐立为CEO、王晓刚以及徐冰为公司副总裁。
然而即便管理层自愿禁售股份,收效依然甚微。与解禁总量相比,管理层手中的股票只占比不到6%。
手握巨量解禁股票者,实为商汤科技上市前投资者。根据商汤科技发布的招股书,在其上市前共计引入9名投资者,分别是中国诚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汇资本、国盛集团、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上汽集团、国泰君安、香港科技园、希玛眼科、泰州文旅。
根据商汤3.85港元/股的发行价来看,全部处于亏损的状态。
阿里、软银作为商汤科技的长期追随者,也同样在股价重挫中被“伤”。
阿里曾经两度投资商汤科技。招股书显示,阿里旗下的淘宝曾参与了商汤科技C1轮、C2轮的融资,分别投资6.025亿股和18.0848亿股,成本价分别为0.12124美元和0.184美元。目前持股数量为24.11亿股,持股比例为7.24%。倘若以商汤昨日的收盘价5.88港元/股来计算,持有的市值为141.77亿港元。由此来看,阿里单日损失66.3亿港元。
而软银在一众投资者中格外偏好商汤,其旗下的SVF Sense从C+轮开始投资,共计5次,分别持股4.29亿股、23.07亿股、13.97亿股、1.78亿股、4.2亿股,目前共计持股47.31亿股。对应的成本价分别为0.2331美元、0.2836美元、0.315美元、0.3536美元和0.4094美元。倘若按照商汤昨日的收盘价5.88港元/股来计算,持有的市值为278.18亿港元。由此来看,今日损失130亿港元。
也就是说,若不考虑阿里和软银两家公司在今日的持股变动,其持股市值单日蒸发近200亿港元。此外,春华资本、银湖资本、IDG以及鼎晖也是商汤的陪跑者,在后者股价重挫的背景下,单日损失惨重。
不过,从今日商汤成交额来看,高达61.98港亿元,而平时在1亿港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持有低成本股份的投资者或已经抛售。
基石投资人“撤离”商汤背后,有投资人表示:导火线是股票解禁,但本质是商汤的估值过高。
市场对商汤的估值争议的确存在。
上周,投资机构麦格理曾发布研报,表示因商汤科技自由流通量和交易活动有限,当前估值高于同行业,将商汤目标价从4港元下调19%至3.24港元,潜在的下行空间为45.8%,重申“跑输大市”评级,并将其加入该行沽售名单。
“烧出来”的AI独角兽
商汤科技的光环正在逐步褪色。
在高科技赛道,京东、阿里前期都曾持续亏损,但是最终成为伟大的公司。不过现如今,多个高科技企业暴雷,也让部分投资对于长期故事的信任感降低,且愈发注重盈利能力。
而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的商汤让投资人颇为焦灼。
资料显示:这家公司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经过两度制裁后艰难登陆港股市场,不过其高光时刻如白驹过隙。
当下,更艰难的问题摆在了这家科技公司面前。
在今年3月份,商汤科技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其实现营收约47亿,增长36.4%;毛利32.78亿元,同比增长34.8%;但亏损171.7亿元,同比增长41.3%;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亏14.2亿元,同比扩大61.5%。
研发层面的巨额投入,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2020年至2021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24.54亿元、36.14亿元,占据总营收的比重均超过70%。
与此同时,现金流每况愈下。年报显示,上述期间商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29亿元、-24.85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只要商汤减少研发类的支出,或能实现盈利。
不过,减少研发投入,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来说不利于技术优势的积累,而不减少研发投入,又迟迟不见盈利。从商汤科技当前的趋势来看,也并没有减少研发的趋势。
此前针对商汤科技的何时盈利等问题,相关人士并未正面回答,只是简单回应:商汤科技在研发技术上一直保持高投入。
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创新需要持续投入,而能否通过其商业模式,打破亏损魔咒,实现盈利对于当下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商汤而言,变得更为迫切。
事实上,商汤也在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从其近期的动向来看在逐步押注汽车领域。
根据其年报,其营收主要来自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慧汽车四大板块。其中,智慧商业业务、智慧城市业务,营收占比41.7%、45.6%,而智慧生活、智能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8.8%、3.9%。
然而在智能汽车的客户增长速度排名第二,增长率达到36%。再加上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销售新车联网比率将达到100%,联网汽车销售规模将达到3800万辆,商汤选择主动出击智能汽车领域。
在今年第一季度,商汤表示已经完成组织架构升级,成立智能汽车事业群,将更大力度发展智能汽车业务。
不过,在该领域已有多个大厂盘踞。比如百度、华为,其中百度从智慧城市到车路协同,从L4的高阶自研,到亲自下场造车,几乎无所不包;后者则已经与小康股份联手打造了问界M5,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而押注智能汽车领域显而易见的是,该领域极其烧钱,这对于本就现金流不足的商汤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