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业界

00后都开始做遗体捐赠了

时间:2022-04-13 07:02

  中华遗嘱库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其中首次提及“00后”立遗嘱情况,2020-2021年立遗嘱的人群中,“00后”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

  全国志愿登记人数已达1352576人。其中,90后成为主力,人数比例超过了53%。值得注意的是,刚刚成年的00后也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器官捐献贡献力量。

  父母就带我去参加了中华遗嘱库每周四举办的公益讲座。

  参加公益讲座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也有一些80后的叔叔阿姨,年龄最小的我听得十分震撼。通过讲座我才原来遗嘱早就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了,不但能够传达愿望,还能向家人传达爱意。

  “我对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规划吗?”“我能够成为一个为家人、为后代留下可传承、可分享的事物的人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我无非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和生活,从没有考虑过未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为我的家人留下什么。或许这份遗嘱,就是我规划自己人生的开始。

  想清楚后,12岁的我迅速整理好了勉强可以称作财产的所有物品,去中华遗嘱库立下了第一份遗嘱。在我的遗嘱中,我写到,把压岁钱留给爷爷奶奶,如果有天我离开,这笔钱会以每周一束鲜花的形式送给他们;此外收藏的高达送给最好的朋友……等等。

  这份遗嘱也对我的人生观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立下遗嘱后,我每周都会陪爷爷奶奶去赶早集、逛花市,珍惜和他们的相处时光,对待学习也更积极主动。

  此后,我的遗嘱就安静地躺在中华遗嘱库第一登记中心。直到2021年,我18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相继过世,我的遗嘱没有对象了,于是进行了修改,用自己攒下的钱订购了墓园每月修缮的服务,而剩下的钱,我设立了个人基金,在我离开后会每月给爸爸妈妈送上一件惊喜礼物。

  遗嘱让我对人生有了认识和规划,也改变着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同时,在我的带动下,不少朋友都开始立下遗嘱。对我而言,一份遗嘱会让我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更清晰的规划,我不再害怕意外,因为我已经做了设想和安排。

  社交账号、货币存款和宠物

  我都找好了托付的人

  维尼李丨2000年出生 研一

  在我18岁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的“身后事”该怎么处理。直到18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和家里人吵了一架的我想出门透透气,结果带在身上的手机因为电量耗尽自动关机了。

  家里人却因为联系不上我,担心我出事。不止张罗亲朋好友出门找我,还想通过我的社交圈朋友来得知我的去向。我在外头湖边公园遛弯、晃悠到凌晨才到家,到家后家人没跟我说什么,但我回家插上手机充上电打开微信,弹窗了好多个好友的消息。

  一开始我还很懵,但通过翻看聊天记录我才理清楚事情脉络。我父母通过我登录微信的笔记本电脑,找了我列表中近一周有联系的好友询问我的情况,甚至还找到了我当时大学男友连说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

  通过他们聊天内容,我大致清楚我父母将我和我男友之间过往所有聊天内容都看过了,其中还不乏一些很隐私的谈话。

  也就是这件事的发生,让我觉得莫名慌张,如果哪天我不幸离开人世,那么我的社交应用会不会被翻个底朝天?我无法想象自己在社交平台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另一面、聊天记录、日志等个人隐私被其他人看到的情形。于是,我决定将我的社交账号都托付给我信任的朋友,如果哪天真有意外发生,请让这位朋友给我清空我社交平台上的一切内容。

  我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我发小,她和我父母也都有交集,我哪天真出事了她也会是第一时间知道的。等我将社交账号和密码都同步给我发小时,我又想到我氪了很多金的换装养成游戏,想起我给“女儿”重金买的那么多套美丽衣服,我要真走了这不浪费了?于是我将这游戏的账号和密码告诉了我大学同学。

  后来在大二的时候我又养了几只乌龟和两只珍珠鸟,最近这对珍珠鸟还生了小鸟崽崽。看着这窝小生命,虽然大概率它们会走我前头,但万一呢?于是我将这些小宠物托付给了我现在的男友,希望这些小生命能够永远有个饲养员。

  现在的我,依旧会定期和我相中的“继承者”同步我的“财产”信息,像账号密码更换或者新增什么账号都会告知对方。虽然他们觉得我这是杞人忧天,但我觉得世事无常,我这只是防患于未然。

  15岁的时候,我为自己选好了墓地

  知知丨2002年出生 大学在读

  虽然我现在才20岁,距离死亡或许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但我其实已经选好了我的墓地,就在我爸爸妈妈为他们选的墓地旁边。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我15岁,最好的朋友因为车祸意外去世之时。那时候我才高中,这位朋友也是跟我从小玩到大的,本来以为未来还有很多个日子一起度过。但没想到,一场车祸意外地夺走了他的生命。当时接到他父母的电话时,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脑袋一片空白,根本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后来,在家哭了两天的我,红肿着眼睛被父母带去了朋友的墓地,他的父母也在墓旁。几天不见,他的父母都消瘦得可怕。我默默在墓碑前放下一捧花,看着墓碑上的他永远停在了15岁。站在他的墓碑前,我忍不住嚎啕大哭,却被他妈妈温柔地抱进了怀里。“没关系,你想他就来看他,他在这里陪着我们。”简短的一句话,让我的情感有了寄托,我逐渐停止了哭泣。

  不久后他的父母在墓地旁买了相邻的位置,几乎每隔两天就会去墓地看望。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忽然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是那样渺小,如果有一天我或者我的父母遇到了意外,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离他们近一点。

  于是趁活着定下墓地的念头涌上了我的心头。得益于我们家对生死之事比较豁达,在我的要求下,父母很快带着我去了墓园,我为自己选好了墓地,旁边就是爸爸妈妈的位置。选好墓地回家的时候,妈妈一路上牢牢抓着我的手,迎着阳光的我们心情却并不沉重。

  过去,我总觉得墓地阴森又恐怖,可经历过朋友的意外去世,我突然明白,也许逝去的人逝去了,但是他们还能以另一种形式陪在我们身边,被我们怀念。现在的我,每年都会在清明和父母一起去扫墓,去看看我那个永远15岁的朋友,也会看看自己选好的那块墓地。

  怀念着,也被怀念,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经历三次“死里逃生”

  将每天都当最后一天好好过

  继业 2002年出生 自由职业

  别看我现在才20岁,但用我妈的线次的人了。

  前两回我都没什么印象,都是听我妈说的,第一回是三四岁时,爷爷背着我同时他还蹲下想抱起我姐姐,结果就是我头朝地往前栽了过去,据说当场我就口吐白沫晕过去了。第二回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那时回老家过暑假跟着邻居跑去鱼塘玩,差点陷进淤泥淹死,好在有看鱼塘的大爷给救了起来。

  第三次“死里逃生”则是在三年前,所以我仍保留着深刻印象。那天就在我打算过马路时,一辆丝毫不减速右转的泥头车将对面横穿马路的一辆摩托车整个卷进了车底。根据当时的车距判断,我只要走快一步,就会卷进车底被压成一坨肉泥。

  目睹车祸现场的我,在家休养了足足一星期,那段时间里我只要一闭眼想的都是我血肉模糊的样子。学校在知道这件事后还特意给我找来了心理老师安抚我,在心理辅导下我算是慢慢走出了阴影。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给自己暗示,这条命是我“捡”回来的,因此每天一睁眼都觉得自己这一天是赚到的。

  这也让我开始把“每一天都当人生中最后一天来过”,每次出门都要将身份证、银行卡甚至护照都放身上,也不爱发朋友圈和短视频。而且对父母、身边亲友态度都变得柔和好多,我会认真倾听我父母的建议,甚至在事后填报大学志愿时,为了多陪家人,我选择留在省会读书,为的就是每周高铁一个半小时到家和父母吃个饭。

  我身边的朋友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我如此固执,但屡次“死里逃生”、经历生死后,我也确实觉得只要用心过好每一天就行,人死了就应该赤条条地走,身上带着一些证件和全副身家的银行卡也是为了防止哪天真出了意外后家人来认领。我的社交平台账号密码也不打算与人共享,虚拟世界里的物件最好还是跟着我一起脱离这世界,我可不愿意死后还被人窥探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