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卖不动的避孕套:一盒传三代,人走盒还在
多名成人用品的从业人士向时代周报透露,近两年,越来越多原先做避孕套的厂家,转向生产医疗手套。国内某避孕套贴牌工厂负责人邱立告诉时代周报,除了做医用手套,还有厂家转型尝试卖气球等同样材料配套的业务。
A股上市公司人福医药发布公告称,拟转让其持有的LifeStylesHealthcare Pte. Ltd.40%股权,转让价格为2亿美元。
2006年、2009年,杰士邦被先后分两次将75%股权出售给安思尔集团,2017年,又被人福医药回购,因此,这已是人福医药第三次甩卖杰士邦。
深究原因,杰士邦早已不是人福医药主要业绩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避孕套的需求减少,与疫情有一定关联。
据南方周末引用的Sexologies发布的《COVID-19对性生活的影响》报告表明,在疫情之前,人们性行为的频率比疫情期间高了4.4倍。与此同时,此前避孕套的使用场景接近一半是产生在家庭之外,受疫情影响,避孕套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之外的使用场景减少。
避孕套曾是“香饽饽”。
早年于新三板上市的国产避孕套品牌诺丝科技,巅峰时期避孕套产品毛利率接近80%,产品由康乐公司代工。但随着行业竞争激烈,2018年,至诺丝科技摘牌时,已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
2020年,人福医药前董事长、乐福斯集团董事长王学海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行业前三品牌杜蕾斯、杰士邦、冈本占据了中国八成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更多国产品牌只能抢食剩下的市场份额。
但就连头部品牌也难逃发展颓势。多名成人用品的从业人士向时代周报透露,近年来,杜蕾斯、冈本等知名品牌在国内的销量普遍不如以往。
更重要的是,有成人用品行业“敲门砖”称号的避孕套,并没有太多技术壁垒。这直接导致更多避孕套厂家卷入“价格战”。
邱立透露,国内避孕套品牌竞争激烈。“价格战在线上渠道体现更加明显,基本上70%的避孕套品牌都在做线上,但电商平台的抽成也在提高。”
“利润没那么高了。”丁本事表示,随着线上渠道的铺开,不少避孕套厂商甚至取代了经销商的角色,自己介入销售,价格一低再低。
另一国内避孕套品牌创始人告诉时代周报,受疫情影响,公司线下业务基本停滞,被迫转变为纯线上的品牌。但面对线上的激烈竞争,能选择亏本参与平台的营销活动。在他看来,为了更多曝光,不挣钱也得参与。“有一些其他的新渠道,即便品牌想亏钱参加活动,都不一定能够参与。”该创始人表示。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国外品牌日子不好过的同时,国产品牌与之的差距也在大幅缩小,抗衡能力有所提升。
“虽然抢占市场有一定难度,但不代表国产品牌没有机会”。丁本事深信这一点。丁本事透露,如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在舒适度、产品质量层面,已经没有明显的差距。未来,国产品牌应该继续坚持塑造品牌,并打造产品过硬的实力。
他表示,Feronia会坚持冲击高端市场,坚持做好产品。邱立则表示,避孕套技术壁垒不高,但质量决定客户。“未来,避孕套品牌需要在品控层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生产环境、检测能力以及生产条件、工艺流程等方面。”邱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