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少数头部券商的赚钱生意:中证协公布场外期权
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2021年度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排名,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主要是指场外期权业务,收入口径是经公允价值调整的场外期权业务收入扣减对冲成本。数据显示,20家券商2021年场外期权业务总收入112亿元,同比增59.46%。
证监会同天披露多份场外期权业务罚单,三家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被罚,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被出具警示函,华泰证券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 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促进衍生品业务规范发展 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应当坚持主要面向 非个人投资者开展衍生品业 务的原则,严格实施合格投 资者标准审查。
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 ,旨在加强对收益互换业务的自律管理,进一步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自律规则体系。其中规定,未取得交易商资质的证券公司将不得新增收益互换业务;已实际开展业务的,应自行制定整改计划,在一年内有序了结存量业务。
中证协在场外市场与衍生品业务专业委员会集体学习会议上表明,下一步,协会要以贯彻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场外衍生品自律规则体系及自律监管框架,加强场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中证报价交易报告库功能和业务标准化水平,真正做到衍生品业务“看得清、讲得明、管得住”。
场外衍生品业务是热门赛道
场外衍生品业务是个热门赛道,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交易商,均在快速增长之中。
中证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证券行业场外衍生品业务连续三年高速增长,全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分别为18138.5亿元、47597.06亿元和84038.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6.8%、162.4%和76.6%。2021年场外衍生品存续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末达到20167.17亿元,同比增长57.8%。
中证协5月26日最新名单显示,目前场外期权交易商共46家。其中一级交易商有8家,分别是广发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万证券、招商证券、中金证券、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二级交易商则扩容至38家,5月26日最新被纳入二级交易商名单的为西部证券,今年来还有东海证券和开源证券新增入列。
场外业务的高速增长引起了诸多券商加码推进,以及非银分析师们的关注。
招商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曾表示,从全行业来看,衍生品业务对券商利润贡献还比较小,但长期来看,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大多基于风险中性的策略,对于降低传统方向性自营的业绩波动起到很大作用。
瑞银证券非银行金融分析师曹海峰此前预计,衍生品或将成为未来10年券商增长的新引擎。国内券商衍生品业务或将在2030年发展至成熟阶段,届时基准情形下衍生品业务相关利润对行业总利润贡献比例可达15%左右,而这一业务2019年的利润贡献比只有4.4%。
申万宏源金融创新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场外衍生品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意义。
从产品结构的供给来看,衍生品可以满足市场主体风险管理及资产配置需求。对于专业投资者,衍生品引入了波动、时间等新的维度,提供丰富的交易结构,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需求;对于实体经济,衍生品提供价格信号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稳健性,增强抵御行业周期性风险的能力。
从衍生品对冲交易来看,衍生品的对冲操作以及带来的长期资金具有稳定市场的意义。
从跨境衍生品连接境内外市场的效果看,通过跨境场外衍生品,可以连接境内的投资者与境外的证券市场,也可以让境外投资者参与到境内市场,进一步带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