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 保险股权坐了一回“过山
京东拍卖信息显示,腾邦国际持有的前海再保险10%股权将于4月6日被二次拍卖,起拍价为2.65亿元。这部分股权在3月5日的首次拍卖中,按照评估价3.3亿元起拍,结果只有一人报名且最终流拍。对比3.3亿元的首次起拍价,第二次起拍价直接打了八折。
有两家上市公司发出公告,终止筹备花城人寿。理由是,经花城人寿筹备组及各发起人协商,综合考虑近年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政策变化,一致决定终止筹备花城人寿。此次发出的终止设立公告,距其首次公告发起设立花城人寿已经过去近五年半。
这还不是首个终止设立险企的例子。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或退出参股设立险企。
“现在看到的更多是出让股权的信息,有出售保险股权意愿的公司不少,但有购买意愿者不多,或者有公司有意愿买股权,但相关方就估值达不成一致。”一位保险业人士说。
回归转型:
理性估值深耕细作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证券时报分析,现有保险公司股权转让降温和新保险牌照申请减少的现状,与保险公司经营转型承压、股东回报率下滑有关。
首先,由于保险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增速放缓,股东回报水平以及预期有所下降,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因此降低;其次,受宏观环境和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经营遭遇困难,部分保险公司原有股东或潜在投资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都承压,出资能力受到影响;最后,监管趋严,银保监会对股东资质和资金他进一步解释,股东回报水平主要是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为当期回报。预期回报是未来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新业务的增速和品质,这部分近年来表现不佳。“核心原因还是行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无论是保费增速,还是盈利能力,都体现出转型步入深水区迎来挑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股东和潜在投资人的出资能力下降,供需关系的变化也使得保险股权估值水平下降。”周瑾说。
一家正在推进“引战”的中型险企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向证券时报表示,近年他因为公司“引战”而接触了券商保荐等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他们也了解了一些外界对保险企业股权价值评估的重点。
他的理解是,对于中小险企来说,诸如股东和公司治理、战略稳定性、业务情况等是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非上市险企,很多信息不公开透明,这使得除业绩以外的很多因素会左右公司估值。与此同时,从业务模式上来说,有无差异化和特色,也是市场对中小险企定价的一大考量。好比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估值,资本市场也要看其有无“概念”可套用。例如,对于当前保险业很热的“风口”——养老健康战略布局,险企是否有可以落地的尝试,就是一个看点。
此外,一位曾参与保险公司筹备的资深保险业人士表示,寿险虽然在资本回报上不如基金、证券等行业,但寿险是长期经营的行业,只要稳健经营,一般在七八年后会进入稳定盈利期。随着安邦模式风险暴露,监管及时纠偏,业界都对所谓新的保险经营模式有了清晰识别,一些民营资本逐步认识到保险不是短期高回报的行业,不愿意轻易介入,也是保险股权当前遇冷的重要原因。
一位保险中介公司负责人认为,现在的“降温”期情况才是理性状态,保险行业本身就是需要深耕细作的风险管理行业,不应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当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股价没有完全反映价值。例如,中国太平当前市值仅不到其内含价值的两成,3月24日收盘时,中国太平的P/EV仅为0.16倍。
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