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liyanhong人工关节集采落地,价格降幅达80%!这些

时间:2022-03-25 10:20

  根据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官网信息,广东此次共有330家医疗机构参与人工关节集采工作,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采购产品范围为: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全省首年采购总量36400套,预计年节约费用7.5亿元。

  第二个高值医用耗材国家带量采购品种——人工关节集采在天津开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幅度高达82%。

  通过前后几次各个省份人工关节集采的结果看,其价格降幅基本都在80%左右。对此,中泰证券认为,关节集采结果落地,降幅略好于预期,挤出较多经销商“水分”,国产品牌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人工关节市场或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5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7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80%患有此病。根据唯医骨科数据,2018年我国关节置换例数58.81万台,其中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分别为39.65万台和19.16万台。

  但是,目前国产人工关节价格从几千元到万余元不等,其中陶瓷髋关节价格较高。

  据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因外伤、运动损伤、退变老化等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关节损伤、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极大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机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骨科耗材技术分类和组合复杂,难以直接竞争,长期以来是集中采购的难点,价格虚高明显,患者负担较重。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无疑对医保基金造成了较大压力。所以人工关节被纳入集采,也势在必行。

  但就我国目前人工关节市场来看,我国企业仅占据全国市场的3成份额,人工关节市场的国产化水平偏低。据悉,外资企业主要以捷迈邦美、史赛克、强生、施乐辉为主,占比达到74%,而国内人工关节销售额最大的企业是威高骨科、爱康医疗、春立医疗等上市公司。

  Wind数据显示,春立医疗2020年年报中,其医疗器械营收占比达到99.99%,其中96.8%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春立医疗与威高骨科已经相继在A股上市,形成了“A+H”的布局,而除了上述3家企业,三友医疗、大博医疗、凯利泰等也不甘落后。

  据器械之家数据显示,人工关节国产化率约35.3%。其中,髋关节国产化率约为53.9%,膝关节则不足30%。而目前随着人工关节集采的落地,国内头部企业有望实现“以价换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

  国内龙头竞争压力增大

  在去年已经历经一轮集采洗牌的情况下,国产骨科耗材企业相继公布2021年业绩快报。

  其中,威高骨科实现营业总收入21.53亿元,同比增长18.06%;净利润7.04亿元,同比增长26.02%;春立医疗实现营业总收入10.81亿元,同比增长15.29%;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10.44%;三友医疗实现营收5.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97%;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57.2%。

  其业绩增长的原因几乎都是疫情控制下手术量恢复上升趋势、加强销售渠道开发、积极应对带量采购政策等。

  虽然都为骨科耗材企业,但是其主营业务还是有所区分。其中,威高骨科主要以涵盖脊柱类、创伤类和关节类三大骨科类业务;春立医疗则专注于关节假体;三友医疗主要经营的产品为脊柱类植入物和创伤类植入物。

  但去年的人工关节国采膝关节落标让春立医疗遭受迎头一击。在2021年9月14日的天津人工关节国采中,春立医疗膝关节产品报出全场最高价,4进3意外丢标。虽然髋关节三个产品中标,但膝关节的落标仍对其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并致其股价连续下跌。

  目前来看,其股价已经由2021年6月份的34.95港元/股跌至今年3月份的7.63港元/股,跌幅达到78.16%。

  而其他企业目前的现状也并不好过。脊柱作为三友医疗的绝对主力,占据其营收相当大份额,但其在2021中报中也坦言,公司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正在积极改善。未来若市场对脊柱类植入耗材的需求大幅减少,而公司无法完成新产品研发或实现创伤类产品的市场开拓,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集采的目的就是在挤掉销售环节水分,集采范围内的产品将告别高毛利率时代。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20年,骨科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等,最高为47.6%,最低位23.74%。骨科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最高可达90%,liyanhong最低也在60%以上。

  虽然近年来,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20年其市场规模达到353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预期2021年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404亿元。

  但是,目前随着集采开始进入常态化,企业也或将迎来新的一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