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热点

“科创”+“互联小米二” 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加速

时间:2022-03-17 07:17

  珠江东岸,那个曾经的世界工厂再次引发全国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提升。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大湾区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龙头企业所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强化科创资源共创共享,提升湾区科创“向心力”。

  “大湾区用结合、融合的方法,使得我们的科技创新能有更大的发展。”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

  融合:

  “硬软”联通破“藩篱”

  香港智慧、东莞落地,产品销往全世界……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中,云鲸智能有限公司仅仅用了5年时间,便在竞争激烈的扫地机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创业过程中,能得到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先向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学习借鉴,松山湖也为云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扶持,还提供了与时俱进的配套政策、人才住房补贴等,背靠大湾区无可比拟的供应链,才让我们这样的创业者能最大程度上专注产品开发”。谈及创业历程,“90后”的云鲸智能CEO张峻彬如是说。

  2019年的“双十一”,云鲸智能在推出了具备“自动回洗拖布”功能的云鲸一代,用创新技术强势打开市场。2021年9月,云鲸智能又推出云鲸二代扫地机器人,在业内率先实现可以自动上下水的拖地机器人。当月,云鲸也以17.13%的成绩,在国内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零售份额占比中,排行第二。

  云鲸智能的发展历程正是大湾区“融合”科创链上的一个生动写照。打开大湾区的经济版图在大湾区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部在广州的小鹏汽车正在肇庆扩建二期项目,其肇庆基地整车设计年产能有望从10万辆提升至20万辆。广佛肇三地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珠江西岸,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日新月异,这里已经成为中山的发展重心,是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重要载体。依托两大开发区,中山主动争取深圳香港支持,拥抱深港,深度对接珠江东岸。

  在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粤港澳三地的产业合作也更加密切。截至2021年12月底,横琴合作区有澳资企业4761户,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国际上没有先例,融合是大湾区最大的挑战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用“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加速建设和衔接,开出一条新路。

  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跨越宽阔的珠江,拉近粤东粤西的差距;已开通的广深港高铁、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等,穿过口岸,延伸港澳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各城市间已基本建成的高铁、城际、高快速路、边界道路全覆盖、立体化交通体系,“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目标逐渐实现,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互认机制;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印发实施,明确11个领域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具体举措;深圳在香港发行全国首个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打破壁垒,差异也能成为红利。随着融合的深入,大湾区各个领域正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差异变为改革红利。

  大湾区“9+2”个城市握指成拳、加速融合已蔚然成势,想象空间巨大。

  产业上,健全的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是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所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渐形式。

  城市间,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精准定位,合理分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七座重要节点城市错位发展,良性互动。小米二

  珠江口江流激荡,伶仃洋风云际会,粤港澳大湾区的速度与激情依然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