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无爆款!新基金发行为何遭“冷遇”?建仓好时
连续两年新基金发行份额突破3万亿之后,2022年的发行热潮还在继续上演。但今年以来,暂未出现去年那样火热的基金抢购潮,市场并未等来熟悉的“日光基”或者百亿基金
面对市场持续的震荡调整,公募基金公司发行新产品的热情并未冷却,截至1月5日,两个交易日共发行了24只新产品,其中,仅1月4日就发行了18只新产品。从今年新发产品的类型来看,除了去年涨幅较高的新能源主题外,还有一些港股主题基金和以成长风格为主的基金。
但今年以来,暂未出现去年那样火热的基金抢购潮,市场并未等来熟悉的“日光基”或者百亿基金。
截至去年11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已突破25万亿元,在今年有望向30万亿元大关发起冲击。
岁末年初,不仅是市场风格切换频繁的时段,也是公募基金公司抢占新基金发行市场的好时机。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1月4日至5日共有24只基金进入募集阶段,包括21家基金公司。其中,短短两日内,富国基金就发行了3只新基金,天弘基金发行了2只新基金,外资公募贝莱德在今年发行了旗下第二只公募基金,是一只主投港股市场的基金。
今年年初行情依旧颇显震荡,但这依旧没有改变基金公司发行基金的热情。前两天发行新产品的基金公司中,有些派出了投研实力较强的阵容。比如,银华基金派出了李晓星和张萍拟管理银华心兴三年持有,大成基金派出去年的绩优基金经理韩创拟管理大成聚优成长,广发基金派出了唐晓斌和杨冬拟管理广发瑞誉一年持有。
从年初头两个交易日的新发基金投资类型来看,基金公司更倾向于发封闭式基金,主要是持有期基金。这些基金中,持有期限最短为60天,最长有三年。在目前的震荡行情中,混合型基金更受基金公司青睐,仅有一只为主动股票型基金,其余主要是混合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基金。
原本以为年初会再度上演基民抢购基金的现象,但让众多市场人士遗憾的是,截至1月6日,今年头两个交易日的24只新发基金中并未产生任何“日光基”或者百亿级别的基金,目前暂未有任何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据记者了解,虽然年初有多只基金发售,且有不少是过往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管理,但渠道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年初发的新基金能破10亿元就算不错了。”某公募市场人士向记者感慨。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公司通常会提前上报材料,并且寻找渠道安排档期代销,线月发行新基金的公司,通常都会十分重视销售业绩。
事实上,公募基金公司普遍对未来行情看多。为了布局新一年的行情,年初的发行市场显得有些拥挤,除了1月4日和5日有众多基金扎堆募集之外,截至1月底,预计还有67只基金等候发行。
基金发售陷入“好做不好发”的魔咒。
记者了解到,许多基金经理认为调整阶段也是建仓好时机。但由于新基金去年底风格频繁轮动,让更多资金观望情绪浓厚,再加上2021年春节前后市场剧烈波动,导致新基金并不好卖。
建信基金认为,市场发生异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1月5日某电信行业巨头在A股上市,首募金额560亿元,是自2007年后最大的一笔IPO,历史上超过300亿元的巨量IPO上市首日A股大多下跌,巨量IPO可能会引发市场资金“抽水”的担忧。
二是市场行情分化,高估值板块回调,压制A股整体表现。前期新能源、军工等板块估值较高,交易较热,尽管基本面并无明显变化,但在外部利空扰动下导致浮盈有获利了结的诉求。另外,基金年初可能存在的调仓行为也会引起市场产生阶段性调整,带动创业板指和科创50回调,影响A股整体表现。
三是海外通胀预期推升引发外资波动担忧,并影响A股结构性高估的板块估值。海外疫情持续严峻,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扰动以及工资通胀的螺旋影响全球风险偏好。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认为,目前港股价值股估值较低,随着稳增长的效果逐步体现,企业盈利有望环比改善;成长股估值在调整后有一定吸引力。中长期来看,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有望继续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新能源、消费、硬科技、生物医药、自动化等子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港股估值在历史相对低位,估值非常便宜,市场颇有吸引力,可能是逐步稳健布局的良机。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岁末年初估值切换、资金面“开门红”超预期概率下降,春季躁动预期收敛,也带动稳增长主线逐渐演绎。同时,新能源板块公募持仓比较集中,基金年初调仓换股行为等交易层面因素同样对市场表现分化起到推动作用,预期后市新能源板块的机会从去年的趋势性机会逐步向结构性机会转变。
- 上一篇:1月7日蓝星哈尔滨丙酮价格稳定
- 下一篇:辛苦一年 收益三天跌没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