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信阳毛尖又双叕改名了!此前蹭茅台热度股价大
信阳毛尖发布了一则更名公告,将公司名称从“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天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也从“信阳毛尖”更改为“中国天化工”,股票代码维持不变。
信阳毛尖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当时所用的名称是“东君化工集团”,主营业务为润滑油脂和防腐涂料。
信阳毛尖又想更名为“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随即引发市场热议。
信阳毛尖又公告称,经过公司再三考虑,为免引起市场信息混乱及误会,决定将公司名字更改为“中国国龙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将大力扩展酒业市场业务。
据大河报报道,在宣布更名为“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布会上,其主席陈昱表示,过去5年,中国天化工集团受到化工市场低迷的影响,董事会认为中国茶业务将成为集团未来主要收入及利润信阳毛尖发布了2021年的中期报告,公司在2021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实现营业收入2.99亿港元,同比增长34.1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30.60万港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7280.50万港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0037港元。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目前信阳毛尖的主营业务涉及到三个部分:热能和电力、碳化钙、建造服务。热能和电力、碳化钙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51.22%和48.78%,而建造服务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信阳毛尖的股价也持续大跌,2021年跌超61%,今年以来又跌去23.21%。截至4月13日收盘发稿,信阳毛尖报0.086港元/股,沦为“仙股”,总市值为2.29亿港元。
热衷改名的上市公司不止一家
蹭热度提升股价不是“良方”
热衷改名的上市公司不止信阳毛尖一家。据中新经纬统计,学大教育两家公司更名次数最多,均达到7次;岩石股份、启迪环境达到6次,*ST基础、*ST海创、中兵红箭、*ST天首、百川能源、*ST长动、华媒控股、普洛药业、中润资源等9家公司名称变更次数也较多,均达到5次。
值得一提的是,岩石股份的改名经历也同信阳毛尖如出一撤。公开资料显示,ST岩石前身为豪盛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11月起,该公司便历经多次转手,主营业务以及公司名称也不断调整,其曾用名包括福建豪盛、利嘉股份、多伦股份。
2015年,P2P风靡一时,多伦实业更名为“匹凸匹”后连续多天涨停。到了第四次更名,又摆脱P2P,改名“岩石股份”;第五次更是跨界白酒行业,改名“上海贵酒”。
又比如,亿安科技后来改名叫“宝利来”,在收购了北京新联铁后,更是更名为“神州高铁”;另一家上市公司天沃科技原名“张化机”,主营业务为重工业领域的非标压力容器制造,在收购游戏装备、账号交易平台5173后,又改名为“天沃科技”。
频繁改名的背后,或是上市公司为了“蹭热度”引起市场关注。不过,单靠改名来提升股价的行为却不能持久。
央视财经评论员曾表示,上市公司改名成本很低,还能瞬间傍上热点,拉抬股价,很容易成为一些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良方”。改名终究不是改善和提高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扎实做好做优公司主业,让良好的品牌形象扎根在投资者心中,才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正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深交所发布了《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其中都对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引。
如规定:“上市公司未变更企业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或未修改公司章程的;新业务尚未取得营业收入的;开展新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则上都不得作为证券简称。”
红星新闻 俞瑶 强亚铣
责编 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