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捞王:养生的港式火锅,容易捞出“泡沫”
捞王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随着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失效,捞王也在近日选择二次递表,再度闯关港股IPO。
近30日的综合数据下捞王的“声音”也是它们中最小的。
港式火锅这一细分赛道,大众认可度不及川式火锅,这也为捞王带来了一定的天然瓶颈;再加上捞王本身在品牌运营、营销等方面的效果欠佳,捞王后期能否开拓更多的年轻人市场,这或许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业绩:单店效率有所下滑
2010年,捞王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2018年以来,门店持续扩张。根据最新招股书显示,目前捞王在中国共有146家捞王锅物料理餐厅,此外还有两家锅季餐厅与两家捞王心灵肚鸡汤。
红星资本局发现,2021年捞王的客单价明显下降,据招股书,捞王在2019年-2021年客单价分别为123.7元、128.1元、124.4元。
一般来说,客单价的下降是因为企业想要招揽更多消费者,毕竟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价格敏感型用户,更何况如今疫情并没有完全“熄火”,因此捞王调低客单价,明显是为了提高餐厅的翻台率。理论上看,降低门槛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普遍更重视健康,都给捞王的养生火锅定位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捞王翻台率数据,2019年-2021年,捞王的翻台率分别为3.0、2.5、2.3。翻台率呈现连续下跌的趋势,2021年的翻台率甚至低于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
资本市场,往往最看重的也是连锁餐饮企业的翻台率,捞王如今的翻台率表现,或许也很难获取投资人的关注度与青睐度。
由于2021年客单价与翻台率的双双下滑,也导致了企业的营收能力受限。
从成本端考虑,餐饮成本绕不开三座大山,而捞王这三项样样都很“重”。招股书显示,2021年度租金成本占比14.4%、原材料成本占比36.8%、员工成本占比29.9.%。2019年度这三项成本合计占比76.7%,2020年占比升至79.2%,2021年度再升至81.1%。
成本高主要是由于捞王定位中高端,在租金方面,门店选址核心商圈,由于企业影响力不足,对比海底捞、星巴克等巨头没有太多议价权。在食材成本方面,这同样与企业规模相关,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空间依然有限。
至于员工成本,捞王拥有4629名员工,其中2115名正式员工及2514名外包人员。可见,捞王已经通过与服务外包公司订立协议,以缓解人力成本,但餐饮行业平均人力成本比重一般在20%左右,而捞王达到了29.9%。
收入端、成本端的数据都没有往好的趋势发展,捞王的单店经营效率受到较大挑战。
根据最新招股书数据显示,在2019年~2021年间,捞王的收入分别为10.95亿元、11.25亿元、13亿元,呈现较缓慢增长趋势。同期利润分别为0.8亿元、0.67亿元、0.14亿元,公司增收不增利,利润呈现不断下滑趋势。
捞王的单店经营效率具有太多不确定性,在单店盈利模型没有完全跑通的情况下冲刺IPO,存在较大风险。至少目前来看,捞王的整体经营状况不太乐观。
持续开店:企业像在“走钢丝”
按照招股书计划,本次募资,捞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开设门店以及新建中央工厂。门店方面,2022年-2024年捞王计划分别新开门店44家、60家、80家;相比于2021年新开门店26家,计划的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供应链至关重要,是保证品控与后期降低成本的关键。
目前捞王仅有一个位于苏州的中央工厂能满足300家门店汤料需求,但该工厂将于2024年租约届满。
招股书显示,捞王计划建立2号中央工厂并在中国各地租赁区域冷藏仓库,从而显著提高产能及支持全国性扩张,2号中央工厂有关建设预期将于2023年第3季度前竣工。
捞王募集资金,一边不断开设新店一边完成扩张后所需的配套供应支持,这计划确实合情合理。但对于如今的捞王来说,更像是在“走钢丝”,需要保持单店经营和分店扩张的平衡。
对于连锁企业,门店的持续扩张可能会使得供大于求,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店面,就会出现单店收入下滑,进而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现象,因此找到最优解并不断调整最优解至关重要。
再看捞王,回到前面所说的,目前企业的单点经营效率并不乐观,门店越多,会导致企业的负担越重。
而另一方面,目前捞王的大部分门店都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这些地方的饮食普遍较清淡,捞王也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餐饮偏好。但后期捞王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张,或许很容易出现水土不去的现象。
小结
港式火锅龙头捞王二冲IPO能否成功?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透过招股书以及公开数据,都不难发现这家企业的诸多难处,比如不太“给力”的营销效果、不太乐观的经营业绩以及并不被普遍用户认可的“白汤”火锅,都在限制着这家企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