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山西煤炭重组三大集团,山西煤炭重组三大集团
6是球轴承0是球轴承里的第一类,也就是普通球轴承.28代表内径大小,乘以5就得出来了=140
山煤国际,晋城、阳泉、大同、山西焦煤、潞安几大集团公司,均为国有控股或国企。
一.大同煤集团简介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其前身为大同矿务局)是我国煤炭行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年产原煤3000万吨以上,居全国之首。现在企业的总资产达220亿元,职工15万,国家512户重点企业之一,也是国家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之一。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管理大同近十个矿的生产。当初年产煤炭仅8.2万吨,矿井主要分布在口泉沟。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同矿务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73年,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云岗矿投产,随后,又相继建成了燕子山矿和四台矿,并对马脊梁矿、晋华宫矿进行了技术改造。1979年生产煤炭2404万吨,实现了按设计能力翻番;1985年煤炭产量在国内首次突破3000万吨,1993年生产煤炭3802万吨,创国内煤炭企业年产量的最高纪录。近几年,为适应煤炭市场需要,生产能力稳定在3500万吨左右。2000年7月,由原大同矿务局改制成立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5.3308亿元,为国有独资公司。2001年底资产达到147亿元,集团公司有大同煤业股份公司等5个控股子公司,有1个全资工程建设子公司,以及机修、化工、水泥、煤气等其它二级单位。年销售收入70亿元。在50余年的生产和经营中,大同矿务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49年到2001年共计生产煤炭10.13亿吨,上缴利税125.65亿元,利税额是国家累计投资的2.62倍。2003年12月21日,以原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重新组建的总资产达220亿元,员工达15万人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正式成立。此次资产重组是在的主持和推动下进行的,主要是以原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兼并了附近朔州市宁武煤田的一些较小的国有煤矿,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均为国有资本。新同煤拥有30对生产矿井,其中主要的有口泉沟和云岗沟内的共15座大型的年产200万吨以上级煤矿,还有在建的新型年产一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新同煤的发展目标是,到2006年煤炭产销量达到1亿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到2010年,产销量达到1.5亿吨,电厂一期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总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最终目标要使新同煤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电企业,进入世界十大煤炭企业的行列。(大同日报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二.收获及思考1.企业经营现状同煤集团的经营现状简要概述如下。1998年以后的几年时间内,受全国煤炭市场低迷的不利影响,大同矿务局在经营方面碰到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煤炭市场已经饱和、供过于求,煤炭出口也由于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大幅缩减。国家处于能源调整和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对煤炭行业投资锐减。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去年能源紧张,北京一度拉闸限电;今年年初中央已提出经济过热的问题),煤炭企业也算暂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据荣科长介绍,现在同煤集团是按最大生产能力开工生产的。关于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讲,荣科长主要谈了一个原因,就是产业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煤炭作为我国一种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可以说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国家为了保障下游产业的利润,对煤炭价格进行管制和干预,人为压低了原煤的价格。煤炭价格的低迷更由于煤炭行业市场的高分散性和无序竞争而雪上加霜。我国煤炭产业是一种分散型产业,没有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即没有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美国,市场集中度小于40%的产业往往被视为分散型产业,而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不到10%。据统计,1998年末,全国各类煤炭企业5万个多个,平均每个企业生产煤炭只有2.5万吨左右,即使是111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平均销售煤炭也只有422万吨,平均市场占有率不到0.4%。与煤炭行业市场的高分散性相比,煤炭最直接、最主要的下游产业电力,在中国却又是个高度集中、甚至几乎是国家垄断的行业。这样,高度分散的煤炭产业对高度集中的电力行业,根本无竞争优势可言。煤炭企业之间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的现象非常严重。同煤集团早就想自己建电厂了,但是上面一直不批。大同的煤炭企业除国有特大型企业同煤集团(大同矿务局)外,尚有大量归地方所有的小煤矿。目前同煤集团与其他所有地方煤矿的生产能力及产量基本持平,各占大同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这些地方小煤矿目前的所有制性质、有多少企业目前已完全归私人所有,我们尚未来得及深入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较之国有大型企业同煤集团,这些地方小煤矿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事故频发,也加剧了煤炭行业的无序竞争,对国有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谈及地方小煤矿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历史的原因。改革开发以来,尤其是八十年代,我国长期能源紧张,因此鼓励地方小煤矿的发展,行业进入壁垒很低,只要愿意投资,就可以开采。现在他们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了,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不可能一下子都关掉。大同的煤炭资源在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之后,资源枯竭的问题也已初现端倪。2004年4月17日,新华网山西频道刊登一篇署名陈忠华、原碧霞的文章《成也煤 败也煤:煤都大同在困顿中守望》,文中如是提出了大同目前面临的煤炭资源枯竭问题:首先,优质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煤炭生产接续紧张。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煤炭长期高强度开采使大同市煤炭资源即将进入枯竭期。大同煤田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总储量376亿吨,其中已探明上部侏罗纪煤田地质总储量68亿吨,据测算2001年底侏罗纪可采储量不足15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开采10-15年,若加上资源破坏等因素,则只能开采6-8年,而下部石炭二叠纪煤炭资源初步勘探储量为308亿吨,但未进行详实的地质勘测,加之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开采技术要求高,耗资巨大等因素,没有国家的政策和资金,地方很难进行大规模开采。由此看来,山西煤炭资源的枯竭问题也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煤炭资源即在不远的将来面临枯竭,则产业结构调整当及早进行,未雨绸缪。对于地方来说,这涉及到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则在短期涉及到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长期涉及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过去几年大同矿务局曾经的困境表明,单一的煤炭采掘业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弱。那么,我们的官员、企业领导,究竟是怎样考虑这些问题的呢由于我们此行未能与同煤集团高层交流,不太清楚他们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当问及这个问题时,他也坦言矿务局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并说有几个集团直属的大矿已经宣告破产了(这个问题在后面将会进一步谈到,几个大矿破产的真正原因恐怕远非资源枯竭这个理由所能解释的)。谈到产业结构调整,他的言谈中似乎也透露出无奈,说按照他们老总的话说,是“‘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以煤为主’;领导们所说的‘多种经营’,其实还是‘以煤为主’。”从媒体上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个问题的解决似乎不容乐观。有山西省委省主要领导出席的新同煤重组揭牌仪式上,提出的企业比较具体的长远目标仍然是以追求产量为主,除发展电力外,其他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深加工产品等,似乎也就是一些大的方针,尚未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面。前面提到的新华网山西频道的文章,似乎也表明了大同现在的困境。2.国企改革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国企纷纷进行了政企分开、企事业分离、减员增效、改制、资产重组等名目繁多的改革措施。同煤集团(大同矿务局)作为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自身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有哪些变迁呢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国企,同煤集团(大同矿务局)的改革进展还是非常缓慢的,很多方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比如说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同煤集团现有职工总数15万,加上工人家属,共有60万左右。同煤集团直属的15个矿分布在口泉沟和云冈沟两部分,每个矿一般又都有自己的职工住宅区、学校、医院、银行等事业单位,类似于一个乡镇。接待我们的董事会秘书处荣科长说,同煤集团的负担是很重的,但改革缓慢,主要是不允许(企业与事业单位)分离,地方财政没有钱。必须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摘录以下以往的一次谈话:一矿矿长:整体改革的力度不大,也没法大。由于一矿是同煤集团的一个下属单位,只有管理权而无经营权,不具备法人资格,行动要听上面的指挥,改革的方式要受集团公司的制约,自主的余地不大。我们矿在册人员6100多人,2003年10月份分流了400多人,现在离退休的人员约3400人,这些都得企业负责,靠企业养活。总共1520多闲散人员都靠出煤来解决吃饭问题!现在是能上岗的尽量上岗,能安排的尽量安排。(因为一改就要下岗,一下岗就要闹。)就整个集团公司而言,改革只是改名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就本矿而言,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很多都由原来平均主义大锅饭转为市场经营,这必然引起一些职工的反对,职工的认识还较为传统,没有转变过来。同时职工生活水平较低,因此改革想改,但难度很大,改不下去!整个集团公司差不多(指集团公司下属的各个煤矿)。但是从01年开始为了使煤的产量提高,出台了奖励措施,比计划每多出一顿煤,多30块钱。这么一来造成老矿和新矿的差距,新矿超产的幅度大,并且人员负担小!矿上的工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苦的!同煤集团主管后勤工作的一位副:像同煤这样一个企业,社会负担很重。同煤集团将近六十万职工家属,他们的生活全要企业负担,造成改革压力非常大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革,企业是负担不起的。煤炭行业的效益与其他行业相比,利润比较低。历史上将近五十年遗留下来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很难扭转,因此,大同煤矿改革就显得比较缓慢。大同煤矿五六十万人,占了大同的半臂江山,整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么大一个整体,哪一块要变动,老百姓都要出钱,本来赚的就少,改革无疑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在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改革,群众受不了,必然引发对社会的不满。改革已经过几个阶段,房屋改革已经进行了,对水、气的改革要逐步进行,否则社会就会不稳定。只有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再比如减员增效、下岗等问题。据荣科长说,同煤集团下岗现象不严重,目前全局下岗职工6000多人左右,相对于职工总数15万,比例还是较低的。当然这是近两年来煤炭行业初步走出低迷状态、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好转之后的情况。前几年相对严重一些。关于下岗人数,官方提供的数据往往跟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因为涉及到一个如何界定下岗工人身份的问题。根据我们访谈普通工人了解到的情况,这里的隐性失业问题也比较严重。好几位老工人都谈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没有正经工作。当然这里还有个观念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猜测,老工人们说的正经工作,即便不像改革开放以前国企中铁饭碗的工作,至少也应该是长期工、合同工,临时工大概是不算的。因为临时工随时有被辞退的危险,只能算暂时的工作,不能算是正经工作。这里可能还有个历史的问题。下岗一词,或许主要是针对过去的国企工人来说的吧。他们过去在国企有比较固定、长久的工作岗位,现在没有了,所以是下岗了。可是中国的改革进行到今天,过去的铁饭碗早已被废除,国企工人主要是合同工、甚至临时工。也就说,对于现在到了就业年龄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他们多数是不会遇到什么下岗问题了。因为本来就没有上过岗,也就无所谓下岗了。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国企工人身份的置换。正式工变成了合同工,合同工变成了临时工,等等。由于我们此行未能访谈同煤集团高层领导,对各矿合同工、临时工所占的比例等宏观数据不了解,但在访谈过程中也采访了好几位临时工,尤其是目前在名义上已宣告破产的二矿。总体说来,同煤集团的下岗现象目前还不严重,毕竟在现在煤炭市场还不错的情况下,企业是开足马力生产的(根据荣科长的介绍)。关于同煤集团最近刚刚进行的资产重组,荣科长认为这是的一项比较英明的决策。此次资产重组,主要是以原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兼并了附近朔州市宁武煤田的一些较小的国有煤矿,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均为国有资本。荣科长说,由于地方小煤矿普遍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整合之后,同煤集团一些淘汰的设备就可以转让给这些小煤矿,帮助它们扩大生产能力;市场无序竞争的现象可能也会有所缓和。但由于刚刚重组,长远效果还有待观察。关于企业职工的收入状况,荣科长给我们提供的数据是职工年平均工资12000~13000元,一线工人更多些。但实际上,根据我们对普通工人的走访,收入没有这么高。几天来我们总共采访了20多位工人师傅,包括退休老干部、老工人、以及在岗工人等,还是比较全面的。根据我们实际了解到的情况,井下工人,也就是最艰苦且最危险的一线多;更多的是二线工人、包括地面工人,收入也就800左右。在岗工人的收入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另一部分是超采收入。这里面的管理很混乱,漏洞很大,在后面讲腐败问题时还会涉及。干部的退休金可以达到1000左右,普通工人的退休金400~800不等。前几年煤炭市场不景气时曾有过拖欠工资的现象,这两年要好一些,退休金和工人工资基本都能够按时发放。因为国家推行了国企领导年薪制,领导干部的收入还是可观的。据我们从普通工人及一些退休老干部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最高领导的年薪是60万,就连最基层的队长,比如一个综采队的队长,年薪都有6.5万(这里不包括涉及腐败的黑色收入及其他灰色收入)。还有其他的奖金、补贴等,比如安全生产奖,只要煤矿事故死亡率不超标,就可以拿到。可见领导与工人的收入差距之悬殊。一位退休老干部听到我们说职工年平均工资12000~13000元(一位科长提供的数据),就笑着说,你们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把的60万和普通工人的800元平均一下,就是这个数了。我们想想也有道理,或许这个数字就是这么出来的吧。关于职工的住房问题,我们了解的不多,也只去了九矿和二矿两个矿。就只简单说一下我们看到的职工住宅区。九矿有几栋单元楼,据说是90年代初建的,但现在看起来外表已经有些破败了。还有一些工人住着依山而建的非常低矮破旧的小房子,就像贫民窟一样。效益较好的九矿都有,在已宣告破产的二矿就更多一些。从二矿大门进去后沿马路走不远,就可以从路左边两栋楼房的缺口中看到一个山坡,在半坡依山建有一片像贫民窟一样的低矮小房子,宛如沙漠中遗弃的石窟、破败的城堡。我们问了一位路过的大妈,得知那里现在还有一些人家住。据说过去中央领导来矿区视察,沿途看到这些低矮的小房子,问是干什么的,下面就回答说是养鸡的。这个传说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版本,其真实性自无法考证,但也足以形象的描绘这些小房子的简陋和破败了。关于医疗保险问题,被访工人多数表示,名义上有,但实际上基本没有用。小病不报销,300元以下都是自己付;大病也只报销很少一部分,百分之几。这还只是正式工的情况,临时工则什么都没有。孩子的教育支出对工人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生活压力。一般小学生每年的上学费用要好几百快,初中生就要上千块钱了。高中就更多了。但基本上还没有小孩因缺钱而上不起学的现象。4.工人工作状况因是煤矿,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安全保障及事故善后处理。根据我们从普通工人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同煤集团毕竟是国有特大型煤矿,在安全生产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采煤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不可能绝对安全。事故每年都有,有时一年死一两个,有时二三个,有时三四个。矿上规定的死亡率是0.1人/百万吨煤,还是比较低的。按照这样的比例,以同煤集团现在的产量4000万吨/年计算,每年死亡数人是正常的。近年来最大的两起事故均为瓦斯爆炸。一次是1993年10月27日九矿的瓦斯爆炸,死了28人。另一次是2000年9月5日二矿九五瓦斯爆炸特大事故,死伤更多。据说原因是大队长从四川雇来的人在170米深处的井下用电炉做饭,引发瓦斯爆炸,死了52人(另外一位师傅则说,死的人没数,因为瓦斯爆炸后矿井坍塌,全都埋在下面了),对外只说32个。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事故原因也有不少是因为工人违章操作引起的。而违章操作的原因也分不同情况,除了工人不了解操作规章这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追求效率而忽视安全操作规章。比如说电机坏了按规定应该停产,但由于工人收入与采煤量直接挂钩,工人为了多割煤就违章作业,尽量抢时间。再比如我们在二矿采访时,在工人下矿的井口看到矿工坐高速升降的缆车下井。旁边负责安全的工人师傅说,按照规定缆车的门是应该关上的,但一般他们都不关。可能是闲麻烦吧。其实很多事故都是因为麻痹大意而造成的。对于正式工来说,出事之后都会有赔偿抚恤。上面提到的93年九矿瓦斯爆炸,抚恤金每人6万。但是在2000年二矿的九五瓦斯爆炸事故之后,由于死亡的工人中部分是从外地雇来的临时工,有些就根本没有抚恤金。外地人如果是结伴而来的,还给点赔偿;如果没有亲人或朋友,那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会给什么赔偿抚恤的。工人师傅这样说:中央根本不了解,那么大的事故从来没人来采访,工人从来没见过记者,有记者来,好吃好喝,下不来,上边早就一块黑布遮好了。我们还采访到一位九矿的伤残内退工人,曾在井下工作了八年,95年胳膊被皮带拉掉,伤残内退。现在不用上班了,开一家小商店,月工资以前是五六百,现在是八百;看胳膊的费用都由矿上承担;买方的时候只交了三千块钱,其他由矿上补贴;小店不用交税。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同煤集团作为煤炭行业的国有特大型国企,在安全方面还算可以,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为了效益而忽视安全的问题,但比地方上的小煤矿要好多了;对于家在本地的正式工人来说,出事之后也都会有抚恤赔偿。但这种抚恤赔偿看来也不是真正处于对工人的关心,而是迫不得已才给的,能不给就不给。外地的临时工出了事就不给!顺便再写一件事。就在我们第二天上午在同煤集团总部董事会的人访谈时,从那里听到了山西隰县一家地方煤矿两天前刚刚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坏消息。事后看新闻得知,4月30日上午7点40分左右,山西隰县梁家河煤矿瓦斯爆炸,36名矿工遇难,多为来自陕西、四川、重庆的外地矿工。5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为《山西青年报》记者 武刚 刘兵 王与阁的文章《山西隰县36名矿工非正常死亡调查》,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梁家河煤矿是隰县惟一的煤矿,每年给隰县交税约200余万元,对于我们这个年财政收入1400万元的农业县来说,可谓支柱产业。’隰县的一位官员如是说。据悉,梁家河煤矿从投产到爆炸仅有两年的时间。”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12月,山西省委、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山西省北部的煤炭生产和运销企业进行重组,成立了新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2月实施债转股后,成为七家股东共同出资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形成了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39个县、区,拥有煤田面积6157平方公里,总储量892亿吨的集团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2030亿元,73对矿井,80万职工家属。2012年煤炭产销量1.7亿吨,连续8年突破亿吨。现已形成煤炭为主,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正在建设的晋北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前进中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总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建成商品煤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综合能源大集团。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高原北部,地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郊,南临雁门关,北依外长城,东距首都北京392公里,西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85公里。在几百万年前的史前,大同地区是一片浩瀚无际的湖泊,史称“大同湖”。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经过地壳运动,广袤的原始森林变成了丰富的地下宝藏——煤炭。大同地区煤炭开发利用始于何时,文献无载。但根据大同煤田的煤层露头较多,且又长期自燃的史实,联系在新石器时代,与大同毗连的怀仁县鹅毛口遗址的先民们,已经用火并能从河谷山坡开采裸露的三叠纪凝灰岩、煌斑岩夹层制作石器,推断可能在新石器时期发现煤炭的可燃性并从煤层露头处拾取、利用煤炭。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是最早用文字记载有关大同地区煤层的自燃和煤炭的开发利用。至宋代,冶金、陶瓷等行业广泛用煤作燃料,煤炭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大同地区煤炭已被广泛烧用。辽、金、元时,大同地区的采煤业已很发达,冶铁业亦历久不衰,促进了采煤业的发展。明、清时代,煤炭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铁、铸钱、炼硫磺、烧石灰、烧砖、烧陶瓷、酿酒、制药、炼黑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