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快讯

玉龙铜矿最新消息,吴迪炒股绝技

时间:2021-12-17 12:07

  1:玉龙铜矿有四川的股东吗

  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在昌都成立。
股东包括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西藏矿业开发总公司。2007年7月西部矿业上市后,受让了紫金集团17%的股份。玉龙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变更为:西部58%、紫金22%、六大队10%、昌都国资8%、西藏矿业2%。

  2:玉龙铜矿的历史沿革

  1966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发现玉龙的铜矿资源,经10年详查,确定为特大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钼矿。
1994年,西藏自治区确定尽快开发玉龙铜矿,并向国家计委提出申请。
2004年,随着装机容量为6万千瓦的金河电站(金河是澜沧江一级支流,发电厂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境内)投产,制约玉龙铜矿开发的能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10月,自治区成立玉龙铜矿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郝鹏同志(2006月10月起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组长,玉龙开发驶上了快车道。
2005年5月,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昌都成立,股东包括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西藏矿业开发总公司。 注册资金6.25亿元。6月,玉龙探矿权以2.8亿元被第六地质大队转让给玉龙公司。(2007年7月西部矿业上市后,受让了紫金集团17%的股份。玉龙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变更为:西部58%、紫金22%、六大队10%、昌都国资8%、西藏矿业2%)
2006年9月,玉龙铜矿一期工程暨110千伏输电工程开工典礼在昌都举行。2007年12月28日正式开始供电。
2008年10月,玉龙铜矿一期一步工程竣工投产。

  3: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西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05月28日在昌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青岩,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铜矿及其伴生金属矿的探矿、采矿、选矿、冶炼等。
法定代表人:青岩
成立时间:2005-05-28
注册资本:20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国有控股)
公司地址:西藏昌都市马草坝康乐新村

  4:玉龙铜矿在昌都什么地方

  江达县境内,海拔4500左右

  5:智利是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伊基克秋分日
(2)背斜山谷或谷地乙
(3)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秘鲁寒流
(4)北部为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燥 ,温度高湿度小;南部为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潮湿,湿度大。中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干燥 ,温度湿度相对适宜。(下划线)参与国际开发合作;技术创新;提升本国的冶炼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铜矿对本国经济的辐射能力(或将铜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每点2分,答对4点给8分)。

  6: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床

  1.地质背景

  埃斯康迪达(Escondida)铜矿位于智利北部港口城市安托法加斯塔东南160km处的塞罗科罗拉多(红山)地区,是智利北部一个世界级、隐伏的、较高品位的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三大铜矿床,于1981年3月发现。

  埃斯康迪达铜矿床容矿岩石为老第三纪的安山岩。它位于从闪长岩到二长岩组分的复合岩株的中心,与南北和北西走向的断裂控制有关。从区域上看,矿床位于南北向断裂系统与北西向断裂系统交汇部位的热液蚀变带南部。矿床以一个相当平缓的颜色异常为特征,这种异常是由强烈的长石蚀变带向外部的绿磐岩化过渡所致。表层以绢云母蚀变、高级泥质蚀变和硅化作用为主,表明斑岩型铜矿系统相对浅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晚期硫化物脉的出现(部分含硫砷铜矿)正好支持这种论点。在深部常见钾硅酸盐蚀变,但是,沿蚀变带西部边界出露的安山质火山岩中也可见钾硅酸盐蚀变。

  铜矿化与第三纪中期的闪长斑岩—二长斑岩有关,它们侵入到第三纪早期的安山岩中。主要斑岩有三种:埃斯康迪达斑岩、大科罗拉多斑岩和流纹岩斑岩。埃斯康迪达斑岩由二长岩相和闪长岩相组成;大科罗拉多斑岩在岩相上与埃斯康迪达斑岩类似;流纹岩斑岩由几个穹窿状的侵入体组成。对铜矿化来说最重要的是埃斯康迪达斑岩,它呈南北拉长形状,面积1200×700m2。

  埃斯康迪达矿床约4.5km长,2.5km宽,深度超过600m(图7-7)。矿床包括一个主要的高品位辉铜矿富集带,其面积为4.5×1km2,厚度为20~500m。最好的硫化物富集受北西向地堑构造控制,位于最高品位的矿胎之上。硫化物富集产生的铜品位为2%~5%。矿床下部为次生富集带,厚50~500m。在富集带中,辉铜矿和铜蓝交代了原生的黄铜矿和斑铜矿。这种经富集的矿石中,辉铜矿和铜蓝含量占总硫化物含量的10%以上,是经济意义最大的矿石类型。

  图7-7 智利埃斯康迪达矿床表生辉铜矿层的地质剖面示意图(6号钻孔为发现孔)

  (引自F.J.Ortiz等,1985;J.D.Lowell,1991)

  1981年4月,对埃斯康迪达地区的矿石储量初步估算为2.3亿t,铜的平均品位为1.5%,即含铜345万t。据1995年的资料,埃斯康迪达富集矿的地质资源量为17.6亿t,铜品位平均1.59%,其中可开采量为6.62亿t(铜品位为2.12%)。深成的铜含量可能小于0.5%,但是,在品位至少为0.8% Cu的地方出现了黄铜矿 斑铜矿矿化。1997年,又在该矿床开采区以北5km处发现埃斯康迪达北矿床,铜储量1295万t,平均铜品位0.88%。埃斯康迪达铜矿于1990年投产,几经扩建,其铜年产量已超过100万t,成为世界生产量最大的铜矿山。

  2.勘查与发现

  埃斯康迪达地区过去一直是各矿业公司和个体地质人员进行地质找矿的远景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塞罗帕斯科公司的地质人员就对该地区进行过调查。埃斯康迪达铜矿床的发现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78年10月,美国斑岩型铜矿专家J.D.洛厄尔向犹他国际公司提出斥资450万美元执行一个名为阿塔卡马(Atacama)铜矿勘查项目的建议,以便在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北部卡拉马和印加—德奥罗两个城市之间的地区勘查隐伏的斑岩铜矿床。该项目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该区沿西部断裂(呈南北向延伸至少600km,宽5~30km)的成矿带内集中了一些大的斑岩型铜矿和许多热液蚀变带;②该区至少有50%的面积被冲积物和(或)成矿后的火山岩覆盖,对寻找隐伏斑岩型铜矿来说是有潜力的;③该区岩石覆盖厚度较薄,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反循环钻勘探;④成矿前的岩石露头很多,足以进行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取样,寻找同心带状硅酸盐蚀变晕和矿化晕;⑤当时在智利北部尚未进行过以较大间距的钻孔支持的勘查项目(草根勘查)。结果,犹他国际公司和格蒂石油公司制定了一项联合风险勘查项目,由J.D.洛厄尔担任项目负责人。

  1978年12月开始了阿塔卡马项目的第一期工作,主要是研究前人的文献资料,并在所选择的大部分地区进行踏勘飞行,选出5个有意义的可进行更详细调查的地区。

  在1979年执行计划的第一年中,对卡拉马和印加-德奥罗之间的狭长地带进行了区域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取样和粗略的地质观察。取样工作是沿着穿过探区的三条北北东向纵向剖面,采集河流沉积物样品,取样间距为lkm。同时对从各个方向穿越该带的干涸水道和主要沟壑也进行了取样。共采集约1400个样品,从中发现了约30个异常带,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异常值为:Cu>80×10-6,Zn>100×l0-6,Mo>10×l0-6。

  1980年又采集670个样品,对异常进行了重新检查,发现30个异常中只有10个对阿塔卡马项目有意义,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异常是位于埃斯康迪达和萨尔迪瓦尔之间的“P”区域异常(图7-3),因为它的Cu、Mo、Zn异常值高,而且与出露的成矿前岩石显示出的热液蚀变和淋滤帽关系密切。在“P”异常区采集的约50个河流沉积物样品,显示出以下异常区:Mo异常,Mo值为(12~22)×10-6;Cu异常,Cu值为(90~582)×10-6;Zn异常,Zn值为(105~325)×10-6。

  根据上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取样和淋滤帽研究,重点是埃斯康迪达的塞罗科罗拉多地区。在面积为1800×l300m2范围内,按100m间距的剖面每50m采1个样品,共采集313个样品,化验Cu和Mo。

  Cu含量为(10~660)×10-6,勉强算作异常值。但在一个闪长岩岩墙附近,Cu含量达1%。约30%的样品Cu>100×l0-6,仅有90%的样品Cu>200×10-6。这些异常带多分布在埃斯康迪达远景区的塞罗科罗拉多地区。Mo 含量为(1~480)×10-6,有两个“风暴值”为0.3%。约有40%样品Mo含量中等(>20×10-6),13%样品为高异常值(>50×10-6)。Mo异常也位于塞罗科罗拉多有强烈硅化的岩石出露地段(图7-4)。

  H.考特赖根据310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球化学样品研究了埃斯康迪达地区的淋滤帽。他认为:①在塞罗科罗拉多的露头上,黄铁矿是最多的先期硫化物矿物,而黄铜矿和辉铜矿比较少,多数样品中都含黄钾铁矾,说明硫化物应产在较浅的部位;②广大地区普遍硅化,石英细脉较少,具有明矾石等蚀变矿物,而且发现硫化物受热液淋滤作用的证据(有许多显示弱褐铁矿化的空洞),表明埃斯康迪达矿化位于斑岩型铜钼矿系统中的较高部位;③埃斯康迪达地区不存在重要的辉铜矿富集作用,只在局部地区可能有很薄的一层侧向延伸有限的辉铜矿;④较强的原生矿化作用可能发生在地表以下1000m深处,中等至高的钼值支持了这种可能性。H.考特赖建议打4个钻孔验证这个深部的原生矿目标。

  在埃斯康迪达地区,几乎所有露头均难以见到铜矿化现象,只有在新鲜的厚层闪长斑岩岩墙的断裂中才见有外生铜矿物——硅孔雀石。在地表下20~30cm处可见到铜的硫酸盐矿物,呈孤立的斑点出现。在该区西南部偶尔可见到绿松石。

  前面谈到的一些地质特征似乎令人失望。例如,淋滤帽的性质不大有利,淋滤帽中的褐铁矿和铜含量与其他富的斑岩型铜矿床的铁帽相比较低;从硅酸盐蚀变-矿化垂直分带的典型模式来看,埃斯康迪达矿化似乎处于上部层位。这一切令人怀疑该地区是否值得转入钻探阶段。J.D.洛厄尔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H.考特赖对淋滤帽的解释是对阿塔卡马沙漠中部这样的极端干旱条件特有的异乎寻常的地表风化机制(超常淋滤)效应的片面解释。他指出,塞罗科罗拉多的淋滤帽中有一小部分褐铁矿的颜色和结构,具有与下伏的高品位表生辉铜矿层有关的淋滤帽的特征,说明在埃斯康迪达地区是有辉铜矿层的。而且,塞罗科罗拉多淋滤帽中的铜含量比一般观测到的铜含量少25%。他认为,在阿塔卡马沙漠中部普遍存在的异乎寻常的风化条件所形成的淋滤帽,与其他地区的淋滤帽相比是具有不同特点的。显然,处于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地区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上形成的淋滤帽的上部,即地表部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石英发生了重新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褐铁矿从含硫化物的空洞中淋滤出去了(超常淋滤作用)。就埃斯康迪达地区而言,这种近地表作用可以使由辉铜矿产生的大多数赤铁矿淋滤帽的典型结构受到变化或破坏。然而,在淋滤帽中也有大量由辉铜矿形成的未受到改变的褐铁矿,说明该区的远景是令人鼓舞的。

  因此,1981年1月决定对该区进行勘查,其依据是:(1)在河流沉积物中表现有Cu、Mo、Zn区域地球化学异常,而异常中心位于塞罗科罗拉多-萨尔迪瓦尔地区;(2)在埃斯康迪达地区周围有一些边缘的多金属矿床;(3)产出很大的、分带明显的硅酸盐蚀变相;(4)有浸染状辉铜矿形成的褐铁矿存在的确凿(但不明显)证据;(5)淋滤帽中的钼含量异乎寻常地高;(6)实施阿塔卡马项目的基本手段切实可行,即采用较便宜的、快速的钻机机组就可探明许多斑岩型铜矿目标,而每一个目标都有发现辉铜矿富集层的一些有利标志。

  最初,埃斯康迪达地区的主要勘查目标是位于塞罗科罗拉多和塞罗萨尔迪瓦尔蚀变露头之间,即斑岩型铜矿床核心所在地的冲积物下面的表生辉铜矿层。为此,总共设计了5个钻孔,间距为1~1.2km,深度为152~182m。从1981年3月3日起,8天内打了5个垂直孔。这些钻孔在穿过12~76m的覆盖层后,打到了安山岩、微闪长岩、石英斑岩和石英长石斑岩,都显示出绿磐岩化和早期的绢英岩化蚀变。伴生矿物主要是稀少的褐铁矿和斑点状氧化铜,产在上部淋滤带中,Cu含量最高达0.25%。

  由于上述成果,普查钻探证实了塞罗科罗拉多的淋滤帽,于是又设计了第二批4个大间距垂直钻孔,从1981年3月13日开始到3月21日结束为止,孔深303~457m,总进尺1376m。第一个钻孔(RDH6)位于塞罗科罗拉多北坡,打穿241m厚的强烈淋滤帽,穿过一层52m厚的富辉铜矿,平均铜品位 1.51%,往下又穿过另一层富集带,但铜品位只有 0.68%;第二个钻孔(RDH7),位于塞罗科罗拉多南部,先打到一层137m厚的淋滤帽,再打到73m厚的次生辉铜矿矿石层(铜品位0.68%),往下又打到55m厚更富的矿层(铜品位1.52%),下面是一层37m厚的表生硫化物矿层(铜品位0.68%);第三个钻孔(RDH8)打在褐铁矿标志十分明显的石英-绢云母蚀变带边缘,打穿22m厚的铜氧化物矿石(铜品位0.80%)和一层25m厚的铜硫化物矿石(铜品位0.67%);最后一个钻孔(RDH9)位于塞罗科罗拉多的中东部,它打穿了一层365m厚的强烈淋滤帽,见到了铜品位达1.3%的厚91m的硫化物矿石层。

  3.小结

  智利埃斯康迪达斑岩型铜矿的发现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1)这个矿床并不是因为哪个地质学家做出了英明的具体预测,或只看准一个目标就打钻发现的,而是结合普查区的特点,制定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勘查计划,利用常规的勘查程序和勘查方法,包括踏勘性地质和地球化学调查,基础性的区域和局部地质调查和填图,仔细的野外观察,一步一步的筛选异常,最后钻探验证而发现的。没有使用特别昂贵的尖端技术,而是采用最一般的常规方法,在从提出计划到发现矿床总共不到两年半的时间(1978年10月~1981年3月)内,发现了这个世界级的隐伏矿床。

  2)埃斯康迪达矿床是在已知成矿带内已知远景区内发现的。“就矿找矿”和在已知成矿区内开展矿产勘查仍是现代找矿的原则,并不过时。南美安第斯斑岩型铜矿带在智利境内长达500km,埃斯康迪达矿床就发现在已知大矿床丘基卡马塔和埃尔萨尔瓦多之间,也就是说,是在成矿带内两个大矿床之间的“空白区”,这种“薄弱地带”应给予重视。

  3)智利斑岩型铜矿的产出环境与美国西南部斑岩型铜矿床有相似之处,勘查埃斯康迪达斑岩型铜矿的阿塔卡马项目负责人J.D.洛厄尔就是美国斑岩型铜矿专家。他不仅在智利北部勘查项目中采用了类似美国西南部已获成功的“覆盖区项目”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而且运用了类似美国西南部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即斑岩型铜矿系统特有的蚀变-矿化同心带状模式。在勘查工作上首先把斑岩型铜矿系统的外环作为勘查目标,用宽间距钻孔了解蚀变带和矿化带的几何形状,进而圈定可能含矿目标的范围。一旦圈定了矿化带的大致范围,再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确定勘查钻孔的位置,集中勘查矿化核部。这种对勘查斑岩型铜矿极其有效的“蚀变模式”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意义。

  4)在勘查工作过程中,即便利用相当成熟的矿床模式,也必须依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扎实的基础观察,善于解决一些对勘查工作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殊的或关键性地质问题。

  在埃斯康迪达矿床发现过程中,曾经见到一些与其他斑岩型铜矿不同的地质特征,特别是淋滤帽中的铜含量和褐铁矿含量与其他富矿的斑岩铜矿床的铁帽相比要低。如何解释这些似是而非、表面上的不利现象,就成为埃斯康迪达地区能否继续进行勘查的关键问题。富有经验的勘查人员根据以阿塔卡马沙漠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特有的超常淋滤作用,从理论上清楚地解释了所见到的各种现象,使该区淋滤帽性质与众不同,褐铁矿、铜含量较低的问题迎刃而解,再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分析,做出了正确的勘查方案和钻探计划,最终发现了世界级的斑岩型铜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