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快讯

程咬金就会三板斧

时间:2021-11-13 18:21

  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形象,他膀大腰圆,手轮巨斧,快意恩仇,有人说他笨头笨脑,有人说他勇猛无双,但不管如何,他都是唐朝开国功臣中功不可没的一员大将。他就是程咬金。

  一说到程咬金,打击很多都从文艺作品中有所了解,一柄宣花斧,胯下大肚蝈蝈红,永远只有三板斧,匹马月下赶秦王,瓦岗山上称魔王,力保大唐称功臣。很多人的印象中程咬金出身不好,武功不行,但运气极佳,皇帝当过,上阵被俘不死,最终降唐当了国公。

  据史书记载,程咬金生于济州东阿县,骁勇善战,善用马槊。程咬金表字义贞,山东济州人士,后改名为程知节,他也不是什么贫寒人家,而是北齐的官员子弟,虽然北齐为北周所灭,家道中落但是也学得一身好武艺。同时程知节也不是用的宣花斧,而是马槊。自南北朝到隋唐之时,武将马上交锋用的都是最简单直接的兵器,最重要的要沉要长,马槊就是一根长达五六米的长矛,骑在马上直挺挺的刺过去没有那么多花招,简单实用。

  年少之时程咬金遭逢乱世,组织乡中青壮建立民团以保家乡,随后带人投靠了瓦岗寨中的魏王李密,被封做“四骠骑”之一,麾下八千骑兵极为精锐,与之同样任职的还有秦琼、单雄信、王伯当、裴行俨(裴元庆原型),而李密对于程咬金的评价也是极高,称“此一人可顶我数万铁骑”,可见程咬金之勇猛。

  再后来李密打击宇文化及耗尽了自己的元气,最终李密兵败投靠李唐,其麾下大将四骠骑、裴行俨、裴仁基等大将皆投靠向了王世充。程咬金后又降唐,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宋金刚等一并河南、河北地区的反叛势力,因功被封为宿国公,后又参与玄武门,力保李世民。终程知节一生虽多次反复其主,但也是因势导利,如不遇明主自当另投他处,其一生功绩却是令人敬佩。
 

   程咬金是不是只会三板斧?

   历史上有这个人
三板斧是小说中讲神仙传授给他的绝招 其它普通招式他当然也会
三板斧作为他的代表 说明他是一个没多少绝活没什么后劲的人 最厉害只会那个三板斧 三板斧如果打不过对方要么跑要么等死

   首先,变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实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马槊,一种马上用的长矛,这种兵器可不是说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制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发出金属的声音,那就说明制作成功了,必须是出身武将世家的才有资格用它,程咬金确实出身武将世家。
其次,变形的是他的战斗力。演义里说老程只会三板斧:掏耳朵、劈脑袋 、剔牙齿,过了这3招,老程就没辙了。殊不知这可是大大冤枉了程咬金的战斗力,史书记载他:“自少骁勇”,当年瓦岗军头领李密精选了八千名猛士作为保护自己的“内军骠骑”。这“内军骠骑”分为4支分队,要统领这些猛士,自身本领得过硬,程咬金就是这4支分队的统领之一。
老程战斗力如何史书有载,瓦岗军有一次和王世充作战,程咬金的战友裴行俨不慎中箭落马,敌人纷纷围将上来,正在危急时刻,程咬金驱马冲入重围,杀倒一片敌军,杀得“世充军披靡”,老程将裴行俨抱在马上突围,结果自己的手臂被敌人长矛刺穿,程咬金奋起神威,将敌人长矛折断,又将刺他的敌人杀死,然后带着负伤的战友成功突围。瞧瞧,这可不是三板斧的战斗力所能解决的。
还有被变形的是程咬金的身份。在演义里,程咬金稀里糊涂当上了瓦岗寨的寨主,还是大魔国的皇帝,这个不靠谱,瓦岗寨的寨主先是翟让,后来是李密,没老程什么事。程咬金只是瓦岗寨的一员大将而已,跟秦叔宝的地位差不多。
程咬金的寿命也变形了,在演义里,他老人家活了120岁,一直活到薛刚反唐,武则天垮台。这个当成童话听就可以了,其实老程的线岁,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2月26日)。在历代名将中,程咬金的寿命算很长了,换在今天,也没有低于平均寿命。
最后,程咬金变形的还有名字。在正史里,老程的本名是咬金,但常用名是知节,这个名字比咬金有水平。
当然,没有变形的是程咬金的智慧,他能审时度势,带着秦叔宝离开王世充这个不靠谱的老板,投奔李世民,史书和演义都有记载,不再重复。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什么意思

  程咬金的“三板斧”指掏耳朵、挖眼睛和剔牙齿三个招数,被用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但却非常管用。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哪三招?

   小说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时候通常会报出招数名称,因为小说中程的记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说名字,然后才能想起招数。 第一斧:披脑袋为用斧头从上往下砍,无论对方攻击不攻击他,程因为只会这三斧子,所以打发拼命. 第二斧:小鬼剔牙在对方横武器招架时,收斧头,献斧纂,攻击对方面部,由于速度快,对方一般都使用铁板桥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为二马错蹬时,回身横扫,由于对方前招为铁板桥,刚起身,很难躲闪,所以这三斧子很厉害。 后来在秦琼的指点下,程又自创了半招,后人也有管程的招数叫三斧子半的说法。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什么意思

  程咬金的“三板斧”指掏耳朵、挖眼睛和剔牙齿三个招数,被用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但却非常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