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复盘半导体三波周期律,华虹半导体(01347)仍值
半导体行业突然传出两大利空。一是台积电罕见出现三大客户砍单的消息;二是先前价格相对硬挺、供不应求的微控制器开始出现报价雪崩潮,尤以台厂锁定的消费型应用价格压力最大。此外,全球五大MCU厂价格腰斩的消息传出。接连的消息,传递了半导体市场需求松动的信号。
港股芯片股早盘普跌。截至收盘,晶圆厂华虹半导体跌幅超6%,报26.6港元。
受疫情冲击供给有所下滑,供需不平衡导致芯片量价齐升。于是,全球各大晶圆厂主动补库存,然而有效产能释放需要在2022年以后。其二,2022年第二季度产能逐步释放,而以消费类为代表的手机、电脑、家电的需求疲软,导致库存高企,价格松动。
芯片,无人驾驶会催生出全新的半导体供应链,进而将整个汽车工业传统体系重构。
除了提供智能化所需的算力芯片外,新能源汽车对于MCU、IGBT 等用于娱乐影音、机械控制、电压电流转换的芯片需求也大幅提升。这些汽车芯片不需要追求先进制程,契合华虹半导体的供应条件。华虹也有少量产品进入量产通道。目前,华虹的四座晶圆厂有得到初步的车规体系认证,有供应汽车芯片的基础。例如,华虹半导体的0.13μm嵌入式闪存产品就可以用于汽车的娱乐影音系统。
市场容量而言,浦银国际研报预计2021年和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315万辆和467万辆,同比增长152%和 48%,对应渗透率为14.8%和23.4%。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未 5年的复合增长率约45%。因此,根据IHS Markit,全球汽车行业半导体行业规模在2020年至2025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1%。
华虹半导体的分立器件板块已覆盖新洁能、斯达半导及东微半导体等国内优质客户;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已涵盖如中电华大、紫光国微等国内大部分头部智能卡芯片公司,以及车规级及工业级MCU设计厂中微半导体,两大业务板块车规级客户拓展有助于为公司把握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趋势,奠定客户基础。
总之,中期的创新周期下,碳中和+无人驾驶风口来袭,华虹半导体的产品均具备竞争力,奠定其业绩增长的确定性。
国产替代:大陆排名靠前的晶圆代工稀缺标的
半导体是一个充分全球化分工的行业,中、日、美、韩和中国台湾各自占据了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部分。欧洲、日本的设备和材料、韩国及中国台湾的的制造、美国的设计等。
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压力,中国本土的Fabless及Fab均面临上游供应链危机,但国产替代的发展仍加速前进。
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9月,限制海思设计的上游晶圆代工链,目的是卡住芯片中游代工。由于全球晶圆厂都严重依赖美国的半导体设备,海思只能转移到备胎代工链,直接带动了中芯国际等国产晶圆厂和封测厂的加速发展。
根据ICinsights数据,全球前十大硅晶圆制造厂中台积电、联电和力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格罗方德来自美国,三星来自韩国,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来自中国大陆,Towerjazz来自以色列。2020第四季度全球晶圆代工营收排行中,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分别位列第5名和第9名。作为中国大陆相对稀缺的排名靠前的晶圆代工标的,华虹半导体的估值溢价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产替代脚步铿锵,直指芯片上游设备。事实上,想要实现供应链安全,必须做到对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的逐步突破,由于DUV不受美国管辖,此阶段的关键是针对刻蚀等美系技术的替代。所以未来中国将在在成熟工艺进行底层根技术(设备、材料、EDA/IP )的自主创新。而目前的晶圆制造领域正处于国产替代的放量阶段,仍享受成长红利。
一言以蔽之,尽管面临库存周期的下行通道,但在创新周期的分化之下,新能源和无人驾驶的需求旺盛,有望推动华虹半导体成熟工艺芯片放量增长,或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动能。而长期来看,国产替代进一步深化,作为国内晶圆代工产的佼佼者,华虹半导体能的估值溢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