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金融

跨界锂电汹涌上路 新周期考验“新手”

时间:2022-09-16 14:58

  公司2018年员工持股计划所持有的3302.87万股紧随大涨全部出售完毕。

  疑似精准踩点的清仓式减持已经受到监管关注。宋都股份在4月1日公告称,浙江证监局认定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不及时和重大遗漏的情形,已对公司、公司董事长俞建午、董秘郑羲亮出具警示函。

  新力金融在去年11月发布公告,拟将金融业务置出上市公司,购买比克动力75.62%的股权,但这项并购计划在今年4月宣告落空。园林公司天域生态在今年2月宣布以6.1亿元现金增资六氟磷酸锂生产商青海聚之源,增资后持有对方51%的股权,但在1个月后下调投资额至2.1亿元,持股比例降至35%,且调低了青海聚之源的业绩承诺。

  还有一些跨界项目虽然符合产业逻辑,但公告披露规模可能存在水分。追随钛白粉厂家的跨界潮流,惠云钛业近期也宣布与云浮市云安区人民政府、云硫矿业投资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重点布局磷酸铁、磷酸铁锂等项目。这项产业园投资规模达100亿元,其中惠云钛业牵头约62亿元,但公司一季度末现金余额仅3.34亿元。

  惠云钛业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坦言,项目具体协议能否签署并落地实施具有不确定性,投资项目拟分阶段实施。此外,公司现在并没有磷酸铁、磷酸铁锂生产技术经验,产品成本和销售也存在波动风险等。

  “除了炒作动力外,政府和企业也存在一些默契,在立项时有‘吹泡泡’的冲动,但实际落地会视情况分期推进,不一定都能完成。”上述石油化工企业高管表示。

  每当锂电行业位于周期高潮时,总会吸引来一批新进入者。紧随其后的是,不具备独特竞争力、不能突破行业壁垒的跨界者最终仍会被淘汰出局。

  上一轮周期主要跟随产业政策的节奏。在政府补贴之下,新能源汽车首先在B端市场快速崛起,中国也在201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2016年~2018年产业热度持续提升,并于2018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上市时掀起高潮。不过,2019年补贴退坡带来冲击,行业一时间陷入低谷。

  从并购项目观察,周期性波动也非常明显。据高工锂电统计,2017年锂电产业链并购案例有54起,涉及金额超550亿元;2018年也正好达到54起,涉及金额超过860亿元。而2019年事件数量降至20起,金额277亿元,并购热情已经浇灭大半,且单一项目涉及金额有所下降,跨界案例也明显减少。

  一批在高热中入场的项目最终败走锂电市场。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锂电行业终止收购案例发生超15起,比如中利集团终止收购比克动力、八菱科技终止收购宇量电池、美都能源终止29亿元收购瑞福锂业等。锂电“新手”普遍遇到的问题有估值过高、竞争力下滑、对赌失败概率高、补贴政策变化等。

  新一轮热潮起步于2020年年末,并一直持续至今。与以往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已经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在私家车领域打开局面。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350万辆,同比增1.6倍。2022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扰动,但市场普遍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550万辆以上。

  相应的,从锂资源到各类中游锂电材料迎来需求井喷,价格上涨几乎贯穿了整个2021年,业内企业的扩产规划此起彼伏。

  入局的时机变得格外重要,因为市场供需关系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上述石油化工企业高管表示,2021年六氟磷酸锂涨到50万元/吨的价格时,采购都需要预付款,至少是现货现款,但现在六氟价格距高点已经腰斩,业内也出现1~2个月的账期,“机会已经不像前两年,到2023年锂电材料出现供过于求时,内卷就开始了。”

  随着新建产能集中释放,绝大多数锂电原料的供需关系在2022年将趋于平稳。高小兵表示,六氟磷酸锂、VC、磷酸铁锂等原料等产能目前较为充裕,但石墨化、磷酸铁和PVDF等原料仍处于紧缺状态,预计在第三、第四季度会陆续达到平衡。到2023年前,除锂矿外,其他锂电原材料的规划产能如能如实投产,产能瓶颈将得以解除。

  因此,跨界者需要谨慎衡量项目可行性。上述石油化工企业高管表示:“1吨六氟磷酸锂装置和基础设施投资需要4亿元,算上流动资金和存货因素则需要12亿元。等到1~2年的建设周期之后,市场已经很卷了,作为新人想要切入客户供应链,报价是不是要再便宜一点、账期再长一点?”

  “不是不可以入局,而是手中一定要抓住几张关键好牌。比如做六氟,产品性能、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要素,还要做好产品组合和上下游协同,这样才能熬过市场内卷的时期。现在锂电战场上的都是老兵,赤手空拳上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上述高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