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海外持续热议奥迪诉蔚来侵权案 三大问题成焦点
分别在德国完成了NIO ES6和NIOES8、ES6和ES8的注册,有效期至2026年;奥迪则在1995年完成了对S6、S8的商标注册。
蔚来ES8今年在挪威市场的累计注册量为467辆。据蔚来德国公司近期披露,登陆德国市场的首款车型将是蔚来ET7,而ET5则预计于2023年春季在欧洲上市。
蔚来创始人李斌证实了这一消息,并透露该工厂的总经理已到任。
“跨国车企就某些车型名称起诉中国造车新势力,是为了给自家车型电动化的未来预留空间,属于防御性起诉。”在行业资深分析师田永秋看来,这反映了跨国公司已开始重视中国造车新势力,并把中国造车新势力当成了需要十分警惕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当中国新势力的车型开始进军到欧洲汽车豪强的腹地时更是如此。
在赞誉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时代引领全球市场的同时,德国媒体也批评了转型缓慢的德国汽车工业,并认为中国ODM制造商在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能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欧洲竞争对手”;而Stefan Bratzel 则在诉讼被爆出的第一时间表示,在中国,近年来出现了比亚迪、吉利和蔚来等与老牌车企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制造商。
焦点三:诉讼对蔚来和其他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影响
动用法律手段,对或将威胁到自身市场地位的他国品牌提起诉讼,奥迪早已有之。
2013年,表示将进入欧洲市场的观致汽车便曾遭遇过类似的境遇。是年,奥迪在欧洲各地法院提出诉讼称,观致旗下GQ3侵犯了奥迪Q系列的命名专利,要求阻止观致汽车使用“GQ3”车型名称。
彼时,瑞士日内瓦当地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奥迪向该法院申请的临时禁令,同时裁定奥迪向观致汽车支付15,000瑞士法郎的赔偿。
近十年后奥迪是否会影响到蔚来和其他中国车企在德国和欧洲市场的商业化落地?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奥迪此次提起的诉讼针对的是蔚来的ES6和ES8,并未针对ET7。”孙一鸣认为,“因此此次诉讼本身应该不会对ET7在德国的商业化推广产生直接的法律影响,不过可能会间接促使蔚来更审慎注重预防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
在田永秋看来,对有志于进军欧欧洲和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跨国公司起诉车型名称应该只是个开始,“未来当中国有竞争力的智能电动汽车走进欧美的大街小巷时,更多的各种投诉、起诉等手段应该会很快到来。”
除蔚来外,目前包括比亚迪、上汽名爵、大通及小鹏汽车等在内的国内车企,已先后登陆欧洲市场,并取得了一席之地。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数据,今年1-5月,名爵/荣威品牌累计销量3254辆,市场份额0.3%;领克品牌1120辆,份额0.1%。虽然在总量上排名靠后,但却高于欧洲传统传统品牌阿尔法·罗密欧和DS,与斯巴鲁、捷豹、雷克萨斯等不相上下。
“从我所代理的案件来看,曾有不少中国企业在进入欧盟/德国市场或者在欧盟/德国参加展会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失,遭遇到不少被指控而被迫撤展或者产品下架的情况。”孙一鸣表示,“当然,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外国企业的指控并最终取得胜诉的案例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