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盘点:2021年港股市场回顾及2022年港股市场走势预
回顾2021年港股市场,截至12月31日12点港股收盘,定格在23437.19点。恒指年度跌幅高达13.93%,熊冠全球主要市场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大跌32.5%,如果从高点计算,恒生科技指数跌近50%,成为表现最差指数。其中,标普500涨超27%,创业板指涨12%,沪指涨4.2%。
2021年,港股市场先扬后抑,2021年年初年初一度突破31000点,不过,随着香港提高印花税、及政策新规等多重夹击,港股越跌越深,一度跌破23000点。2021年港股市场公迎来97只新股上市,集资总额3264.11亿港元,折合418.51亿美元,去年排名第二,今年跌至第四位,跌出前三甲。
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共计涌入港股4543.96亿港元,半年流出113.84亿港元,近1年只腾讯就获内资涌入1123亿港元,中国移动获涌入641亿港元,中国海洋石油获涌入351亿港元,吉利、快手、中芯国际等也获内资涌入,流出最多的是美团的35.74亿港元。
蓝筹股中,阿里健康领跌蓝筹,股价跌超71%;负面缠身、关店不断的海底捞跌超70%,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近乎腰斩,保险巨头中国平安跌近40%,美团、京东、腾讯等跌20%左右。
科技板块重挫,恒生科技指数今年累跌超32%,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在线%,房地产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明源云重挫63%,科技巨头阿里跌近50%,近乎腰斩,手机设备商、正式官宣造车的小米跌了42%,美团跌21%,腾讯跌18%。
医药股,尤其B类医药股今年跌幅居前,嘉和生物、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再鼎医药、药明巨诺等股价纷纷腰斩,今年新上市的新股中,贝康医疗跌超70%,心通医疗跌近70%,兆科眼科、堃博医疗、鹰瞳科技、先瑞达医疗、归创通桥等纷纷腰斩。
今年的地产股成为港股重灾区,资金链问题困扰之下,中国恒大跌近90%,祥生控股跌84%,中国奥园跌近80%,世茂集团、佳兆业集团等跌超77%,花样年、禹洲集团、建业地产、富力地产、时代中国等纷纷跌超60%,融创中国、雅居乐集团等跌超50%。
教育股纷纷“脚踝斩”,新东方跌超88%,思考乐教育跌超87%,新东方在线%,光正教育、天立教育、华夏视听教育、中国东方教育、枫叶教育等纷纷跌超70%。餐饮股也纷纷重挫,海底捞跌70%,呷哺呷哺跌超65%,美高梅中国、永利澳门等纷纷腰斩。
(1)随着上游产能逐步恢复,成本端的压力将得到改善(PPI走低),供货不足的制约也有望缓解(如芯片);下游需求的回暖则带来产品提价的空间(CPI温和上行),工业和消费板块有望迎来毛利率的触底回升。
(2)针对科网板块,市场或许不应该过度关注所谓的“政策底”究竟何时到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认知和理解监管给行业长远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在政策落地的同时逐步打消疑虑及悲观心理,推动“情绪底”反转。考虑到科网板块的估值在2021年遭受史诗般的调降后已经来到历史低位,后续具备较大的修复空间。
(3)传统部门的杠杆率在经历2021年的大幅下行之后,有望迎来企稳的过程(受益于投资率回升),主要包括基建投资的修复和地产的边际企稳。地产业有望在H2迎来一定的估值修复,同时也使目前过度悲观的市场情绪得到缓解。
(4)高股息策略:金融股、能源股、电信股及香港本地股的派息状态稳定,且属于经济的***,能受益于经济复苏以及通胀和利率的上升。目前高股息股大多估值不贵,未来既具备防守能力,向上收敛的概率和空间也比较可观。
摩根士丹利发表中国资本市场2022年展望报告表示,在经历了与新兴市场相比表现不佳的一年,以及重大的监管重置之后,该行仍然认为MSCI中国指数于2022年仍存在风险,盈利面对逆风、流动性持续紧张、中美非贸易局势紧张,以及近期内房市场波动,该行指偏爱A股多于离岸中国市场。
该行对中资股维持相对审慎取态及与大市同步评级,料明年底上升空间有限。该行对恒指基本情境下2022年年底目标预测,由24400点上调至25000点,相当预测市盈率11.1倍,料明年每股盈利按年升10%。
大摩表示,对国指基本情境下2022年年底目标预测,由8750点上调至9000点,相当预测市盈率9.1倍,料明年每股盈利按年升11%。对MSCI中国指数本情境下2022年年底目标预测,由90点上调至95点,相当预测市盈率12.5倍,料明年每股盈利按年升12%。
瑞银发表最新港股策略报告,预计MSCI香港指数及恒指在2022年底将达到12400点及27000点,目标点位较现时约有7%至13%上升空间。 并认为香港本地银行股、**股以及高息股这三大板块将在明年跑赢大市。
该行同时预测,在高基数效应及内地经济放缓下,恒指成份股盈利增速在2022及2023年将分别放缓至11%及14%,MSCI香港指数的预测盈利增速在未来两年分别降至13%及11%。
瑞银指出,香港预计在12月靠后阶段时间与内地通关,有望推动企业盈利复苏。在增长放缓、货币政策趋紧与实质息率趋升下,瑞银预计香港本地银行股、**股以及高息股,将在明年跑赢大市。
瑞信大中华区首席投资总监邵志铭表示,其已把恒指未来3个月目标价由25000点下调至24000点。他认为,潜在转折点将出现2022年3月的全国两会。若政策上没有给出更大经济振兴措施并对地产行业作出更大动作,投资者将继续观望态度,香港市场将难以反弹。
他表示,明年投资主题是政策受惠股,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及电动车。电动车方面,他较为看好产业链中上游公司,专注能见度较高及业务好的企业。新能源方面,太阳能板块除了政策支持,供不应求将持续,加价后销售仍然良好。
东亚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振豪认为,明年波动性与今年相比,依旧会很高,再加上负面消息普遍集中于明年下半年,料港股难以跑赢全球。由于今年跌得过多,在南下资金支持下,料首季会出现技术性反弹,最多或回升至26500点,并是全年表现最好的一季,之后可能会每况愈下。
不过,他认为市场仍有投资机会,推荐四大主题,包括了新能源、废料回收、电池、自动驾驶电动车相关股。另外,关注医药股,因奥密克戎继续发酵,利好药厂的盈利表现,看好健康医疗类股份;内循环相关的内需股,包括水、粮食、奶等必需消费股,以及体育用品股;基建及非住宿类型的房地产信托股。
星展认为,恒指近来位置较过去5年平均预测PE低0.5个标准差,估值具备吸引力。在过去数月抛售中资股后,市场风险胃纳改善,预期北水资金将流入。星展对港股持正面看法,给出未来12个月恒指目标28500点。
星展银行香港及中国内地股票策略师林子津称,港股负面消息基本出尽,下行空间有限,风险回报吸引投资者。随着房地产政策松绑和流动性改善,新经济行业监管措施放缓,市场信心将恢复。
兴业证券研究院副所长、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新浪财经海外投资峰会上表示,2022年的港股有望底部重生,出现15-20%的跌深反弹,类似于A股的均值回归行情,所谓的“苦菜花也有春天”。但从中长期来看,2021年之后的三到五年,可能会出现2011年-2015年的震荡、迷失,可以理解2021年类似于2011年,2020年类似于2012年。
第一条主线:他认为要围绕着大趋势“科创成长”,跟随着A股和美股的潮流,找到港股的特色品种,包括新能源车、清洁能源、新能源运营商以及万物智联相关的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
第三条主线是价值股。张忆东表示, 政策在规范中发展,互联网明年可能会迎来估值修复。香港和澳门本地股,受益于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弱复苏,也会带来反弹。同时看好内盘股里的不死鸟,以及金融、券商。
中金公司连发多篇周报表达对港股的看好。12月11日,中金公司表示,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政策向宽松方向倾斜,我们对港股市场转向更加积极。我们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估值水平和宽松的流动性使得海外中资股市场处于布局期。投资建议方面,我们建议近期以“稳增长”为投资主线,长期优选优质成长标的。部分金融、地产以及产业链中下游;受益于上游价格回落和政策支持的中下游消费板块,以及前期抛售压力较大的优质成长标的都值得关注。
12月18日,中金公司表示,往前看,考虑到节假日前后市场成交持续清淡,同时目前脆弱的情绪修复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来看市场可能仍然缺乏明确的方向。但是,考虑到港股市场估值水平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如上所述国内政策立场出现转向,我们仍然看好港股市场中期前景,认为市场目前处于布局期。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负责人秦波在新浪财经海外投资峰会上表示,2022年预计港股是整体震荡的态势,同时部分资产会是震荡偏乐观的行情。秦波详细分析了港股包含的各类资产,他认为明年港股公司整体的盈利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一是中央经济会议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房地产股虽然在下跌,但跌得越狠,后面的政策推力就越大,他表示自己有信心看到地产的阶段性企稳。地产一旦稳了,就业就稳,消费也会稳。再加上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出来,相信地产消费产业链的问题不大,整体环比逐季改善的概率非常高。
二是互联网板块也在企稳。一方面腾讯、阿里等出来做共同富裕基金,投向应用科技领域。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8月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议提出,防止资本的无限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持续稳步向好。这说明政策“严控”力度在下降,监管成果已经出现。中央定调之后,各个部委还会再具体操作层面出政策,但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政策底基本出来了。
展望明年的互联网板块,虽然政策底出来了,还会有情绪底、市场底、业绩底,业绩仍有一定的压力。因为首先明年上半年互联网公司的扩张边界受到影响,其次公司也会控制业绩的释放。所以上半年业绩压力仍然比较大,还处在底部区域,不过环比大概率会逐季改善。
明年港股的各类资产,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地产、消费,还是港股本地的资产,情况环比都在逐级改善。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风险。明年港股整体面对的流动性是“外紧内松”,但因为港股估值已经“跌到地板上”了,是历史最低估值,碰到国内流动性变好,资金还是会去配置港股。
招银国际表示,过去30年,恒生指数经历8次熊市(未包括今年这次),除了去年疫情爆发触发的熊市仅2个月便完结外,其余熊市历时约9–12个月,平均约11个月,跌幅27%-67%,平均44%。今次的跌市始于2021年2月高位31,183,于11月底低见23,175,回调已历时9个月,跌幅26%,基本上已达到熊市完结的跌幅和时间要求。
招银以市盈率推算恒生指数于2022年之交易区间为22,500–28400点,高位较现水平之潜在升幅18%,其中11个百分点来自盈利增长,7个百分点半来自估值扩张。恒指目标区间是基于预测市盈率区间为10.4倍–13.1倍,以及综合市场预测恒指盈利于2022年同比增长11%。
平安证券表示,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不过整体上涨的空间有限。2021年港股的PE估值在历史均值水平以下。若剔除新经济股的影响,指数估值无论以PE衡量还是PB衡量皆处于历史低位。未来随着政策逐渐明朗,港股风险偏好有望逐步修复。不过在22年盈利下行的背景下,港股整体上涨空间有限。同时从历史来看,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及停止扩表的时间段,港股面临一定的波动风险。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应重点把握港股价值回归的投资机会。前期受到反垄断政策影响,科技板块估值已经回落至历史低位,未来具有更大的增长弹性与长期投资价值,是我们的首选推荐。消费行业有望回归景气,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的线下消费板块以及具有港股特色的**、餐饮、啤酒等板块。自下而上角度,职业教育板块与物业板块也值得关注。此外,追求稳定收益率的投资者可关注港股中的高股息板块。
- 上一篇:1月7日东北地区地炼汽柴油报价上涨
- 下一篇:1月7日国内苯酐产业链价格涨跌互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