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历经三个月磨砺,6月制造业PMI指数重返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2%、54.7%,较上月分别回升0.6、6.9个百分点,重新返回扩张区间。
整体来看,在经历近3三个月的“磨砺”,国内经济活动加快复苏,需求回升明显。但在业内看来,尽管当前市场预期和和需求转弱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基础仍待进一步夯实。同时,建筑业景气指数虽然有所回升,但其扩张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
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
6月,制造业PMI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在经历连续三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
同时,五大分类指数全面回升。从供给端来看,6月,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改善幅度最为明显,分别为52.8%,51.3%,并较上月分别增长3.1%、7.2%。
从需求端来看,6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有所回升且站上荣枯线,但改善幅度弱于供给端,较上月上涨2.2%。此外,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分别较上月增长0.2%、1.1%。
在多数业内专家看来,得益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及时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物流保通保畅等政策措施显效发力,企业复工复产进度继续加快,国内经济活动获得加快修复。
不过,针对当前需求端的改善幅度仍弱于供给端的现象,国家统计局指出,当前,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6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0%和46.3%,分别低于上月3.8和3.2个百分点,继续刷新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对于企业购进价格指数与出厂价格指数“双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组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指出,一方面,6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高位回落;另一方面,国内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二者价格指数回落,有助于缓解市场对输入型通胀压力的担忧。
非制造业PMI反弹超预期
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强劲反弹超出市场预期。
其中,主要受到服务业加快修复的带动。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收缩态势,重新站上荣枯线月以来最高水平。
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
6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6%,高于上月4.4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两个月回落状态,回升至4月以来最高水平。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建筑业景气度上升,从供给端看主要由于畅通交通物流政策取得实效,建筑业原材料运输不畅得到缓解,施工进度得到保障;从需求端看,则由于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推进基建项目落地加快,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初步呈现出企稳态势。
不过,在市场人士看来,尽管6月建筑业景气指数有所回升,但其扩张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
对于后期趋势的展望,周茂华认为,国内制造业活动仍有望进一步加快。“主要是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回暖,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出台的商品保供稳价与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及海外需求整体保持扩张。这些有力条件将继续支持其修复。”
“在服务方面,从以往经验看,疫情受控后,服务业活动往往出现强劲反弹,国内疫情受控,民众出行意愿增强;加之国内出台政策加大受疫情影响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纾困力度,预计服务业活动活跃度将进一步增强。”周茂华表示。
不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刘典认为,现在市场预期和需求转弱的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去夯实。
“特别是经济基本面的恢复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因为目前稳住经济大盘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刘典表示,虽然当前各行各业的复苏已经接近于全面恢复的状态,但恢复的态势存在着一些内部的分化。“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做好防控疫情和经济稳增长的高效统筹协调,把疫情对于经济活动的冲击影响降至更低,将稳增长放到更突出的位置。通过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来激活中国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刘典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