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15年做糊21款硬件,谷歌到底栽在哪儿?
谷歌将停止对其软件支持,虽然届时依旧可以提供WiFi信号,但用户无法通过谷歌Home管理它,也无法更新和添加WiFi设备,相当于名存实亡。
谷歌硬件家族中寿命最短的Nexus Q,只存活了不到5个月。Nexus Q是一款可以操控安卓设备和电视的家庭控制中心硬件,2012年6月在I/O大会上亮相,被视为谷歌进军智能家居的信号。但当年11月初,谷歌便悄悄将其从官网下架。
最令人唏嘘的产品当属谷歌眼镜。2012年4月,谷歌发布基于AR技术的谷歌眼镜,并宣称这是一款可佩戴式的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拍摄照片、发送信息、拨打电话等。这款颇具科幻属性的产品风靡一时,从英国王室成员到好莱坞明星,收获了大量粉丝。
但真正上市后,谷歌眼镜高达1999美元的售价迅速劝退了一波消费者,发热、续航时间短、外观不佳等问题也屡遭诟病。
脸书CEO扎克伯格曾当着布林的面质问,如何才能戴上谷歌眼镜看起来不那么尴尬,布林对此保持沉默。不到3年后,第一代谷歌眼镜便在质疑声中宣告“死亡”。2019年,谷歌又推出了针对B端的谷歌眼镜,但这次仅存活了1年多。
在时隔两年重回线下的I/O大会上,不少过去失败的项目“死而复生”。其中包括2019年退出市场的平板电脑,7年前告别舞台的谷歌眼镜。
“硬伤”频出的谷歌,为何对硬件如此锲而不舍?
真金白银的利润就像黑洞,对企业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已经证明了硬件市场的巨大潜力。据2022财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凭借iPhone 13的热卖,苹果营收同比增长9%至973亿美元,包括手机、电脑等在内的硬件为苹果带来了近八成收入。
相比之下,广告收入占比八成的谷歌,今年Q1营收增速达到了两年来最低的水平。要想扩展广告以外的收入
更何况,凭借安卓拿到上一个时代船票的谷歌,还需要靠硬件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
在2016年谷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确立了AI First的战略,重点押注AI。在那场发布会上,谷歌密集地发布了手机、智能音箱、电视盒子等硬件。6年后的今天,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在皮查伊的演讲中,AI一词出现了超过20次。
而承载AI落地的硬件,可能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一方面,数据是喂养AI的重要原料,而硬件是获得海量数据的入口,这恰好满足了谷歌对数据的渴求。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包括苹果、小米在内的多家公司通过智能硬件全家桶,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谷歌显然不想放弃这一战场。
另一方面,在用户隐私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巨头们都需要更加合规、安全的数据收集手段,亲自下场做硬件可以避免一些数据问题。就在今年,谷歌还因侵犯用户隐私被美国多州起诉,并达成了一项一亿美元的和解。
一旦做好硬件,在软件层面成绩斐然的谷歌,有望形成更加完善的软硬件一体化生态。此外,硬件也是谷歌验证新技术的试验田。
换句话说,谷歌的前行之路绕不开硬件。但钱、人、技术都不缺的谷歌,为何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做硬件这条路上,谷歌至少尝试过合作、并购和自研三种模式。
2010年,谷歌推出Nexus品牌,旗下有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这一品牌也被视为谷歌向消费类硬件进军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谷歌采取代工模式,与HTC、三星、LG等厂商合作。
代工模式轻资产、低风险的优势突出,但短板同样明显。当时谷歌意在借手机展示原汁原味的安卓系统,对销量并不是很重视,代工厂也并未将最先进的技术用到Nexus上,导致其销量不佳。
很快,谷歌大步挺进硬件领域,进入以收购为主的第二阶段。
2011年,谷歌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但未能推出佳作。3年后,谷歌以29亿美元的价格将摩托罗拉卖给了联想。
2014年,谷歌再次花费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明星独角兽公司Nest。但由于Nest经历了包括创始人在内的人员流失,被收购一年后才推出新产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谷歌错失先机,被亚马逊抢占智能家居入口。2018年,谷歌将Nest整合至家庭服务业务中。
此后,谷歌还分别以11亿美元、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HTC的研发设计部门及Fitbit公司,试图强化Pixel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业务。但迄今为止,谷歌这两个领域仍处在吊车尾的位置。
与代工模式相比,收购的好处在于更易于把控产品质量,同时避免与安卓手机厂商自相残杀。但由于管理不善,谷歌并未将自身长处与被收购公司的优势很好地结合,导致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除了代工与收购,谷歌也尝试过自行研发硬件。
2010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立新技术研发部门Google X,除联合创始人和CEO等少数核心高管外,没人知道该部门的具体项目。风靡一时的谷歌眼镜,便出自Google X。
但由于Google X主要关注前沿和革命性项目,其产品不仅售价十分昂贵,而且在被推向市场前并未经过充分的消费者调研,在功能上也欠打磨。
外观奇葩、容易发热、续航仅一小时的谷歌眼镜,被普遍认为是一款从试验室走出来的不成熟产品。号称“第一款社交流媒体播放器”Nexus Q售价高达299美元,是当时竞品Apple TV的3倍。这是由于Nexus Q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是在谷歌加州总部附近的工厂生产,高昂的生产成本最终转嫁到售价之上,而苹果一直靠人力成本便宜的果链代工。
不难看出,在做硬件这条路上孜孜以求15年,在把握市场需求、整合供应链等关键问题上,谷歌仍然没摸清门道。而广撒网的打法,也并不适合重投资、生产过程复杂的硬件,反而容易因力量分散、管理失调而失败。
上述问题若不能解决,此番谷歌携硬件大军卷土重来,恐怕仍会重蹈昔日覆辙。届时,谷歌的硬件“坟墓”中,又将添上几座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