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经济

安徽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 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

时间:2022-08-22 11:54

  十年磨一剑,安徽制造业十年成绩如何?8月17日上午,省委宣传部举办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

  记者从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迎来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再到加快打造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3、中部第1、长三角第1位;全部工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总量和质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龙头+配套,优势产业能级跃升

  产业兴则经济兴,区域竞争的关键是产业和产业链的竞争。十年来,我省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培育千亿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平板显示产业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2.8亿元,增长32倍。已集聚隆基、通威、信义光伏、阳光电源等上下游企业150余家,构建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阳光电源逆变器出货量达47GW、位居全球第一。

  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家电产业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形成10+1000的产业格局,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产量稳居全国第2。

  坚持培育+引进,优质企业雁阵前行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十年来,我省强化梯次培育,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

  铺天盖地有数量,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三次民营经济大会,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民营企业数量从30.4万户提升至188.4万户、增长5.2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提高至60.8%。

  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以占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80户、居全国第6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8次专刊总结推广安徽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顶天立地强脊梁,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5户、百亿企业50户;中国500强企业8家;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

  坚持科创+产业,协同创新系统推进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十年来,我们发挥企业家主帅、企业主体、政府主责作用,坚持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重协同,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占全国1/10、居全国第3,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上线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科创板块,入驻服务商2.7万余家,服务企业5.8万余家,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万余条。2022年共有12项安徽精品参与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揭榜挂帅补短板,开展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首批76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已完成近1/3、其中8项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三首一保促落地,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802个,整合三首一保政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一批三首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坚持数字+制造,智改数转加快布局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十年来,我省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持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平台130家,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

  科大讯飞图聆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5,探索形成三链融合、工业拼多多、数据库联动等十多种路径。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工信部对我省创新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大力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2%。扎实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近3.8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减人、节能、降本、增效十分显著。

  坚持品质+品牌,供给质量加速提升

  企业竞争,根在质量,重在标准,赢在品牌。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838个,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从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开播以来,共有193家企业参与宣传,触达用户476.5亿人次,占电视收看总人口的80%。实现了宣传安徽制造、唱响安徽品牌、提升安徽形象三者有机统一。连续八年举办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居全国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