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利润向上游倾斜:最新工业企业盈利和出口透露
福州-厦门、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24日开工建设。这两项工程均采用我国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省等优势,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智能化施工和绿色建造等方面都迈上新台阶。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移动密切关注元宇宙相关技术和应用,并已经开启相关研究。中国移动正在进行相关布局,包括强大的基础设施、算力网络以及中台能力。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类似元宇宙概念的一些应用,包括数智人、谷爱凌虚拟人,实现虚实融合。
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指出,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中央网信办等12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确定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名单,确定了22个综合试点城市和96个试点项目。通知明确,各试点城市和试点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可量化、可检查、可评估的试点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举措。加快推动IPv6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持续突破,积极构建“IPv6+”技术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中移动、百度、支付宝在列。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加快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河北、广东、福建、江苏等地首批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估;统筹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新型储能发展。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国家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9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7.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2.7%。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71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水电123亿元,同比下降19.6%;太阳能发电94亿元,同比增长153.7%。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37.6%。
钉钉与AR智能眼镜企业Rokid达成合作,双方将探索共建XR办公、内容,行业解决方案生态。钉钉WorkSpace已在Rokid Air AR智能眼镜上落地。目前,用户佩戴Rokid Air AR智能眼镜后,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使用钉钉这些能力办公,利用三屏协作的特点,同时进行IM、会议、文档的协作,还可以利用AR眼镜的3D建模等能力接入,探索虚拟现实在远程教学、设备巡检、远程医疗等行业场景的落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规划》中,重点强调了氢能源的三大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规划》为氢能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强调了氢能的战略地位,推动氢能多元化发展。推荐·注氢燃料电··池汽车、电解水制氢。
● 氢燃料电池汽车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5万辆。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的统计数据, 2016至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实现大幅增长,由2016年的639辆上升至2019年的6175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4%;2020年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大幅下降,仅为1177辆,同比下降57%,保有量达到7352辆。目前来看,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则2025年5万辆的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销量增长,储氢系统价格下降是主要动力。目前制约氢燃料汽车大规模商用的因素主要在于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的价格,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的价格已有大幅下降。目前国内商用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约为1万元/kW,商用车用储氢系统的价格约为5000元/kg。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范围与规模扩大,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价格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商用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预计在2025、2035、2050年分别降至3500、1000、500元/kW, 商用车用储氢系统的价格预计在2025、2035、2050年分别降至3500、2000、1200 元/kg。随着储氢系统价格不断下降,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也将随之下降,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展。
● 电解水制氢
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以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原料的传统煤制氢技术路线在制氢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制得的氢气中含有的硫、磷等杂质会对燃料电池系统组件造成腐蚀,因此对提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电解水制氢纯度等级高,杂质气体少,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是最契合“双碳”目标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
成本下降促进渗透率上升:电解制氢的成本下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到2025年可降至0.3元/kWh,到2035年可降至0.2元/kWh。二是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耗电量和运维成本降低,电解槽设备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将在2030年前下降60%-80%。根据相关研究,中国氢能需求到2030年将超过3500万吨,到2050年将接近6000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逐步作为中国氢能供应的主体,在氢能供给结构的占比将在2040、2050年分别达到45%、70%。
2050年市场规模破7000亿:随着氢能供需量的提升,制氢系统装机规模将大幅提高,规模经济将有效降低单位投资,设备折旧在成本中的比例降低,因此可以通过减少设备的满负荷利用小时数以降低平均用电成本,从而降低制氢成本,促进氢燃料电池应用的经济性。至2050年,中国电解槽系统的装机量达到500GW,预期市场规模将会突破7000亿。
整体而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现了国家对氢能产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生态,有助于氢能产业化提速。预期未来氢能领域将迎来更多政策支持,建议关注氢燃料汽车、电解水制氢等细分领域。
06
数据·估值——整体A股估值下行
本周全部A股估值水平下行。截至3月25日收盘,全部A股PE下行0.2X至14.5X,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35.6%分位数。创业板本周下行,PE下行0.7X至40.8X,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24.0%分位数。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指数PE本周下行0.2X至11.5X,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40.7%分位数。代表中小盘股的中证500指数PE本周下行0.2至15.6X,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0.5%分位数。
在行业估值方面,本周板块估值涨跌分化,其中,食品饮料板块估值上涨较多,涨幅超过3.0X,农林牧渔板块下跌较明显,跌幅超过1.5X。其中,食品饮料板块上涨3.2X至64.5X,处于78.7%历史分位;农林牧渔板块估值下跌1.9X至76.9X,处于83.4%历史分位。截至3月25日收盘,一级行业估值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社会服务、综合、国防军工、农林牧渔、电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