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经济

瞄准3亿新市民!数字化技术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可

时间:2022-04-01 11:53

  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近期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在政策鼓励下,银行、保险机构近日纷纷推出符合新市民特征的信贷和保险产品,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也有意将服务覆盖到这些人群。

  有分析人士指出,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有效识别这类群体的信用等级且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较分散。金融机构应借助数字技术,利用基层组织建立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围绕新市民在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等方面的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这些需求场景中。

  对接3亿新市民金融需求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通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支持吸纳较多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信贷资金。

  《通知》还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支持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的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

  此外,《通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合理满足养老服务机构的融资需求,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

  博通分析资深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对《国际金融报》表示,金融机构的服务应切实贴近新市民的需求,比如围绕新市民就业培训、租房、孩子上学等方面开发、设计相关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积极布局

  在政策鼓励下,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符合新市民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平安银行推出“宅抵贷全国通” 贷款产品,创新服务模式,调度房产所在地和工作/经营所在地的两地客户经理,共同为一位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此外,重庆三峡银行为新市民推出专属的贷款产品“新渝贷”;大连银行出台《服务新市民18项举措》;蚂蚁保联合众安保险上线意外险产品“灵活工作保”,满足新市民与灵活工作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

  除银行、保险机构之外,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公司也有意涉足“新市民市场”。其中,马上消费金融推出针对新市民的一系列产品。金融科技公司乐信日前宣布服务新市民相关举措,拓宽新市民金融客户覆盖面。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分析指出,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有效识别这类群体的信用等级,且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较分散。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建议,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数字化发展中可以借助网点功能转型升级,基于社区化线下服务新市民工作与生活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工作与生活消费指引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借助基层组织建立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为信贷和保险服务完善信息和风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