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经济

博时国际还认为“跨境理财通初期可能是北向通

时间:2021-10-10 08:42

  在跨境理财通之前,内地和香港之间已经开展了基金互认计划,符合条件的基金可以在对方市场销售。不过,自201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基金互认“南冷北热”的情况十分明显。国家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内地基金香港发行的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达6.6亿元(人民币,下同),远低于香港基金境内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的150.6亿元。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跨境理财通业务将改善“南冷北热”局面。

  黄王慈明表示,基金互认计划规定严格。例如,50/50比例的规定,要求基金在香港募集到1000万,在内地最多也只可募集1000万;由于两地市场规模有极大差异,这项规定带来很大的制约。同时,基金互认计划不允许委托投资管理,令不少全球基金公司却步。此外,在“基金互认”下,产品即使已获香港证监会认可,仍需再由内地监管机构审批,复杂的流程让产品推出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汲取中港基金互认计划的经验,跨境理财通有了很大的改善。

  陈瀛也表示,与基金互认受到监管单独审批及基金规模比例规定等要求相比,跨境理财通产品的销售和购买都更为便利,产品可以直接出现在内地代销银行的货架上,客户可以直接在香港、澳门申购;同时,跨境理财通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投资者参与的热度肯定与基金互认不同。

  博时国际认为,基金互认机制中“南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资机构的产品在香港渠道上架较为困难,香港的本地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对互认基金的认知较少,与中资基金公司的合作较少,推动相关产品的上架较为困难;二是中资基金公司在香港零售市场的品牌影响力还有待增强,这导致虽然南下互认的都是各个公司的旗舰产品,但实际的销售效果并不佳。”

  造成基金互认机制呈现“南冷北热”的局面的不利因素在跨境理财通的生态中有所改善。不仅不会出现“南冷北热”,博时国际还认为“跨境理财通初期可能是北向通更为活跃”。一是内地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性价比更高,港澳居民最追捧的内地投资品为一般性存款、相对高息的资管产品,其核心在于境内外利差。在中低风险领域,境内的资管产品,特别是理财可以弥补港澳类似产品的缺失。与此相反,港澳资管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投资范围更广泛,杠杆及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程度更高,这有待于跨境理财通的进一步扩容。二是港澳的人口结构相较内地9市老龄化程度更高。中老年人口的理财需求是港澳理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需求更偏向退休储蓄,投资风格天然保守,这与理财通初期的产品更为匹配,而内地9市尚处于人口净流入的阶段,风险偏好更高。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跨境理财通与基金互认是不同的互联互通机制,二者各具特色、相互补充。

  华夏香港负责人指出,第一,两者在销售对象上有所区分。基金互认理论上面向所有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但实际上部分基金的客户群上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理财通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且有个人额度上限。第二,产品范围有所不同。基金互认并不对基金的风险等级进行限制,而理财通目前只纳入了中低风险产品。第三,可购买的份额不同。基金互认产品一般会采取单独设立份额的形式供当地投资者认购,而理财通则预计是让投资者认购现有份额。“总体来说,二者在销售端、产品端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未来将成为跨境产品渠道的互补。”

  博时国际解释指:“基金互认是产品跨境,互认产品得到了对方监管机构的审批或认可,与当地的公募基金具有相同的地位。因此互认基金可以在当地主动销售、全地域全渠道销售。跨境理财通是资金跨境,到对方销售银行渠道购买资管产品,产品没有得到本地监管的认可,因此只能在线上渠道对相关产品进行咨询、解释,不能前往对方市场进行实质性销售,且也仅限于银行渠道。但是跨境理财通对适格产品的门槛相对降低,主要靠对方销售银行进行精选,在产品准入与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