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藉助全球股市向上突破的契机
首先来看的是2008年以来形成的上升趋势线。在当年的金融海啸中,港股恒生指数一年内从接近32000点的历史峰值,12个月内狂杀到11000点出头,跌幅不可谓不惨烈,这也是当年全球股市疯熊之下的正常表现。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形成双底支撑之后,恒指的逐浪上升由此展开,用了十年时间在2018年初创出历史新高33484点,期间形成的上升趋势线成为恒指“螺旋上行”的有力支持。如今,恒指月线五连阴之后,再一次回档到这条上升趋势线附近,是否会成为空头的终结者?笔者认为有待观察。
以港股交汇中西的离岸市场特质,此次率先全球市场见顶走弱,背后必有不寻常之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内地资金通过陆港通机制南下资金,每年净流入港股以千亿计,如此巨量的资金支持未能有效推动低估值的港股上行,显见港股背后另有资金逆流抽离。不论其原因为何,市场K线走势已经充分反映各路资金的多空博弈,“率先见顶”已经彰显港股弱势,未来一旦全球股市见顶回落,弱势港股显然无从在此线获得有效支持,下破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如果下破,调整目标为何?再看另一条长期上升趋势线点为连线年末低点也在此线附近。目前,此线点附近,较目前恒指点位仍需砍去三分之一,以最高点计算则腰斩过半。笔者预判的这个“打折酬宾”的力度虽然有些惊人,但考虑到目前美股在泡沫较大的情况下摇摇欲坠,未来全球股市见顶之后港股再度打折也不足为奇。虽然整体破净的低估值为港股提供了一定的安全边际,但市场情绪的波动以及港股的“资金之阀”掌握在香港之外,这一调整目标尚属合理。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笔者认为港股将进入一个“箱体换血”的进程,33000点的历史高点在较长一段时间将很难见到,16000-32000点将成为恒生指数的核心波动区间。比恒生指数更早一步进入箱体震荡的是由内地公司组成的“恒生中企指数”,2008年见底以来就形成大箱体震荡,核心波动区间在8000-14000点之间,箱顶距离上一波牛市高点20609点相去甚远。相比恒指,恒生中企指数更为弱势,在月线五连阴之后已经逼近箱体底部,岌岌可危。
为何笔者研判恒指也会进入长期箱体震荡的走势?主要原因在于港股市场的大换血,来自中国内地的大型公司、新经济企业在港股权重上升,传统的金融、地产及香港本地股不可避免受到挤压,恒指的构成发生巨变。在这个过程中,用长期箱体震荡来不断换血,等待成分股结构稳定之后再结合资金面、基本面因素实现突破,可能性较大。
同属大中华市场的台湾股市,在90年代初到2017年长达25年多的时间,都处于大型箱体震荡的过程中,核心波动区间为4000-10000点,万点大关长期成为台湾加权指数的“天花板”。一直到2017年之后,台股这个“天花板”才逐渐松动,但即便突破之后也有两次比较深的回撤打回万点下方,直到2020年下半年之后才直上云霄、彻底告别万点大关。这20多年的箱体震荡,正是台股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台积电等科技股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权重因此水涨船高,而此前被爆炒的金融股则长期低档徘徊。换血完成之后,藉助全球股市向上突破的契机,台股一飞冲天,但背后“以时间换空间”的历程绝非一蹴而就,值得港股借鉴参考。
高抛低吸,将波幅做成涨幅
参考台股的走势,笔者研判未来港股恒生指数的核心波动区间在16000-32000点。对持有指数的长期投资者来说,这种“有波幅无涨幅”的箱体走势形同坐电梯,只有“上上下下的享受”,很难实现长期投资的收益。但如果换个角度来说,摸准核心波动区间做好高抛低吸,将波幅做成自己账户上的涨幅,也绝非不可能。如果结合市场整体投资价值,在较低位置左侧买入、分批抄底,等待箱体高位再逐步左侧卖出、逢高离场,也存在一定的稳健获利空间。
笔者认为,市净率是抄底恒指的重要指标。在市净率跌破0.9倍、恒指跌破20000点整数关之后,便进入较好的左侧抄底区间。如果投资者有长期投资的计划,不妨耐心等待这一价格水平的出现,在20000点下方积极定投恒指基金,等待中长期回升到28000点以上的位置逢高出脱。笔者预计,这一相对简单的操作模式,可望通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成为港股交易的“傻瓜战法”,但效果丝毫不会比大部分投资者甚至机构的长期绩效要差。
当然,抄底指数不等于买入个股,选择基金更安全、获利的确定性也更高。除了恒指ETF之外,笔者建议内地投资者可多港股通ETF类基金。从长期来看,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的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而这些基金正是内地资金南下港股的“桥头堡”,同时业绩优良、抗风险能力较强,属于较好的“中国核心资产”。和恒生指数、恒生中企指数相比,港股通精选100指数存在长期明显的超额收益,2014年12月至今累计升幅约38%,而同期恒生指数约4%,恒生中企指数则下跌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