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平安银行流出超亿
1、VR:Valve今天公布了2021年8月Steam硬件和软件调查数据:Steam平台月活VR头显用户总占比为1.74%,较上月下降0.51%;头显占比方面,Oculus uest 2本月同比降低0.42%,自今年2月份上榜以来首次下滑。从市占率来看,Oculus品牌继续保持过半的份额,占比达到61.15%,较上月微die0.14%,其中,已经停产的Rift S份额增长0.29%, uest 1则提升0.37%,是8月增幅最大的头显产品。品牌份额占据第二的是单靠PC VR头显Valve Index的厂商Valve,占比为15.99%,较上个月减少0.24%,份额第三的是HTC Vive,旗下VR头显的累计份额为14.45%,占比已跌至14.45%的新低。近期字节收购的Pico系列头显占比0.24%,较上月下滑0.09%,索尼PS VR小幅增加0.03%至0.19%。
总体来看,Oculus品牌份额仍然保持较大的领先优势,仍然看好歌尔的代工卡位以及后续与Pico的协同效果。
2、北京交易所:今晚比较大的消息是主席宣布新三板精选层变成北京交易所。这个还是体现了国家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影响不会很大,因为精选层2020年下半年以来累计挂牌66家公司, Sh值才3700亿。参考科创板设立,直接利好投行业务比较强的券商股,以及部分创投为主营的企业。
北向资金:紫金矿业流入超11亿,平安银行流出超7亿。
1、新消费:我们看好渗透率提升逻辑的消费品市场,包括之前提到的国潮服饰、国货彩妆,一些新消费目前在产品力上和海外品牌有差距,2015-2020年在新消费领域很多公司靠流量红利 粉丝红利在营销端取得胜利,流量红利退坡下和近期对粉丝经济、饭圈现象的整治论调下,从前瞻角度来看需要寻找未来的新的增长点在哪。而回到生意本身,除了营销和渠道的弯道超车,拉长来看走的更远需要产品的不断升级,在产品力上已经领先海外的消费品我们有全球化的家电集团,也有大收入体量的运动鞋服集团等成功案例。一直以来我们在早期品类的发展上都有思考,我们发现新消费领域的早期品牌、创业公司的灵活度高于成熟大企业,但研发和上下游资源掌握和大企业有差距,早期企业需要产品风口的把握寻求快速发展,中期维度会面临和先进企业产品力、研发等综合实力的比拼,站在转折点上需要发现、引领消费趋势,对投资者和早期企业都是机会和挑战。虽然短期投资机会不明显,但我们对高端消费和新消费的,是不能停的。很多方向看起来跌幅大、没资金,但一旦情绪反转,很快就能收复失地。
2、绝味食品:今天跌幅较大,龙虎榜显示机构净卖出。公司昨天和今天的小范围交流中,主要提到的增量 息有:今年开店节奏整体后移,全年开店目标不变。在成本控制(原材料囤货)上成效明显,预计未来毛利率平稳。正在尝试新的营销方案,2个月后会有新东西出现,消费者是否买账留待市场检验。过去利润增长快于销售增长,现阶段更重视销售增长(潜在风险是净利率难以边际提升)。
公司今年预计盈利十亿,作为长期证明优秀、主营增长稳健、有可能跑出第二曲线的企业,又有股权激励护航,值得持续看好。未来催化剂主要是投资标的的上市带来体外资产价值重估、第二曲线协同或变现情况超预期、廖记棒棒鸡模型跑通和并表(即餐桌卤味打开新的想象空间)等。短期消费不再风口,但这些在弱势行情下最后补跌的企业,一旦风格逆转,大概率会是领先的企业。
3、新能源汽车:昨日三大新势力发布8月销量,超预期和低于预期并存,总体来说,缺芯对国内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有一定短期冲击。8月欧洲4国发布电动车效率,8月销量环比 6%,同比 56%,电动化率23%,环比 8.5pct,其中:
瑞典:乘用车整体2.0万辆(同比-22.4%,环比18.1%),新能源车0.9万辆(同比26.3%,环比47.8%,渗透率47.1%);
挪威:乘用车整体1.6万辆(同比52.0%,环比56.2%),新能源车1.3万辆(同比65.6%,环比41.1%,渗透率76.5%);
西班牙:乘用车整体5.7万辆(同比-28.5%,环比-42.5%),新能源车0.4万辆(同比5 %,环比-30.3%,渗透率7.4%);
意大利:乘用车整体6.5万辆(同比-26.9%,环比-41.4%),新能源车0.6万辆(同比85.5%,环比-43.3%,渗透率9.9%);
因为6月冲量行业淡季,7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下滑20-30%,曾经导致市场大幅震荡。8月缺芯席卷全球汽车供应链,欧洲虽然受影响好于中国,但依然受到负面冲击。目前来看,在行业淡季叠加供应链冲击下,不同国家8月环比差距极大,瑞典和挪威环比高增长,西班牙和意大利环比大幅下滑。但结合传统乘用车表现可以看到,西班牙和意大利传统乘用车下滑40%以上。
因此在整个汽车行业的背景下来判断,欧洲8月新能源汽车环比增速比整体汽车市场高10pc 以上,欧洲8月新能源汽车环比情况好于7月份,基本可以推断出欧洲新能源汽车需求端依然维持相对高景气。对于欧洲市场,近期也说了,核心看新车型进展,而不是过去那些补贴车型,目前看进展顺利。对于国内市场,今天早盘也讲了,国内八月第四周数据已经大幅好转,九月环比预计增长10%,行业正式进入旺季。对于光伏,大家也注意早盘说的,下游开始大规模接受1.8元以上的组件,原因是作为光伏投资主体的央企,随着年底越来越近,会降低对回报率的要求,而更加追求完成年内装机目标。
4、光伏:跟踪一下价格情况。硅料方面,随着两大硅片龙头厂家九月开工率明显提升,硅料需求大增,九月产量几乎全数签订, 市场价格也从上周每公斤203-207元人民币涨至本周主流每公斤205-210元人民币间。也由于硅料企业几乎已无余量可售,市场上的散单价格持续走高,由于硅片也顺利将价格拉抬反映成本上涨,因此整体九月间硅料价格都能有支撑,预计十月可能出现一定的上涨。
硅片方面,随着电池厂与垂直整合厂因应下游需求而调高开工率,九月市场硅片供应相当紧缺,因此在8月19日隆基公布新一轮价格公示后,八月底中环也对客户调涨了价格。尽管并未公开释出新一轮价格公告,但不少其他硅片厂家也直接相应跟涨,推动G1、M6、G12价格进一步抬高。目前 市场上170m厚度M6硅片主流价格大多落在每片5.07- 2元人民币之间,但实际上多数厂家都无法购得足够的量。不仅M6尺寸硅片供不应求,M10、G12大尺寸硅片也呈现短缺,行业硅片减薄进程加速, 3 M10硅片主流厚度已陆续转向170m,G12也开始陆续跟进转向170m。
电池方面,上游供应紧张、电池片也因应成本的上升调整报价,通威在8/30晚间公布再度公布官宣价格,预告9月新单价格M6上调每瓦0.03元人民币、G12上调每瓦0.02元人民币。截至周三新单逐渐成交、但大多成交订单来自中型组件厂家,一线组件厂家新单尚未落地,以先前订单交付为主。当前观察9月采购量对比8月仍有提升趋势,暂时采购量下修不多,但自8月底开始一线组件厂家采购量热度略有减缓,每瓦1.06元人民币以上成交订单稍有难度,后续仍须静待上游价格变动的情况。然而部分中型组件厂家无一线垂直整合厂家的优势,后续也不排除减产、降低采购量。
组件方面,随着供应链中上游大幅涨价、再加上辅材料价格上涨,组件厂家已不堪负荷,9月新单报价预期M6单玻组件约每瓦1.75-1.79元人民币、部分报价甚至达每瓦1.8元人民币,500W 单玻组件报价约落在每瓦1.8-1.83元人民币,双玻与单玻组件价差约每瓦2-3分人民。从近期国内的开标价格也可观察到,若含运一线W 单玻报价基本都来到1.8以上的水位。当前仍在试探终端的接受程度,实际成交订单尚未落地,部分组件厂家商谈延长交货时间到明年 1。整体海外组件价格暂时稳定在当前水位,大型地面电站价格暂时无变化。
玻璃方面,因应纯碱、天然气上涨,成本上扬使得光伏玻璃9月新单出现上涨,当前玻璃厂家报价来到每平方米24-27元人民币,中型组件厂家成交落在每平方米25-26元人民币,海外组件厂家购买价格约每平方米3.55-3.9元美金。一线组件厂家的谈判尚未落地、价格区间仍较为混乱。总体上由于下游预期需求转好开工率提升导致再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价格上涨,光伏进入旺季。
今天A股市场反弹,风电和特高压涨幅居前。风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高压属于电网建设,主要就是今天传闻的西部风光基地。之所以这次风电显得也很重要,是因为央企做投资新能源时,风电和光伏都是一样的装机,这次大概率也是各一半。高端制造高估值高波动、消费股景气拐点未到、医药股受政策影响,所以短期大家还是在周期股、高端制造有政策利好的方向去找机会。当然,电力转型新能源、电力涨价,带来电力企业资产重估等,也在进行中。
近期确实比较难,但资本市场是有周期的。感觉特别难的时候挺一挺,只要方向是对的,一定有反转的时候,那时候可能收复失地就是很短暂的事情。盘面上,很多新方向我也没说,但发的资料里有,原因是很多方向非常新,没经过充分竞争,逻辑也有证伪风险,别说这些了,连一个月前炒作的很多储能企业,最近都被市场抛弃导致股价大跌,我想也没几个主题能比主题更强了。当然,储能不是逻辑逻辑不好,是因为还没到爆发期,现在国内还没到GW级别,预期2024年光伏储能才可以做到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