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经济常识:华为公司估值分析
华为市值估值
华为没有上市,但是如果上市 市值妥妥碾压 BAT的总和!对!你没看错!还是总和!
目前国内有公司有实力收购华为吗如果华为愿意被收购,你认为值多少
华为估值2400亿美元,1.68万亿人民币,要看国内有没有公司有实力能够收购华为,那么首先就要看华为的估值是多少,关于华为的估值笔者做过两次粗略的分析,最近一次对华为的估值水平大概是2500美元-3000亿美元,华为的业绩屡屡出人意料,华为的半年报也出来了,我们根据最新的业绩再来对华为进行一次简单估值。
1、华为最新的业绩1.1、华为过去3年的业绩情况2016年华为的营收是5216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是371亿元,同比增长0.4%;2016年华为的营收仍然是较大的增长,不过净利润增长几乎停滞,不过在研发上的投入当年达到了764亿元,占到销售额的14.6%,这个研发投入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2017年华为的营收是6036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是475亿元,增长28%;2017年的营收增长虽然同比上年放缓的一半,不过净利润的增长速度上来了。研发投入811亿元,相当于104亿欧元,研发投入规模在全球排名第六位,在上榜的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是德国大众,研发投入137亿欧元,其次是谷歌、三星、微软、英特尔、华为和苹果。
2018年华为的营收是7311亿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为593亿元,同比增长25%;研发投入10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4%。华为在营收上能够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得益于其产品在技术上的领先性,而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得益于其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2019年上半年华为的营收为4013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349亿元。全年如果都按照23%的增速完成,那么2019年华为的营收将达到8992亿元,净利润是729亿元。
2、华为的估值是多少这个是比价有争议的问题,最大的争议其实是很多华为的粉丝认为华为的市值就应该是第一,比所有企业都强,所以只要是比其他的企业估值低,就决定不能接受。喜欢华为公司、喜欢华为的任正非、喜欢华为的产品和愿意给华为估值多少其实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对于企业的估值有其自身的投资逻辑
因为都需要投资者的认可,投资是需要回报的,你爱华为可能会购买他的产品,但是如果线倍的估值的股票给你,你未必会花钱去买的,因为你也知道这个 太贵了。估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有资产法,也有收益法,这两个都尤其缺陷,而且比价复杂,我们就用市场法就好,市场法有有两个,第一是市盈率法则,第二个是同同类的企业做比较,看他们的估值是多少。
2.1、市盈率法这个简单,对于这种稳定增长的企业,比较公认的估值方法就是PEG=1,这样估值比较合理,当前华为的增长率是23%,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与华为23倍的估值,按照前面分析的业绩数据,如果2019年实现了729亿元的利润,又给与23倍的估值,那么华为的市值就是1.68亿元,大概是2400亿美元。市场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所以在18倍估到30倍估值都有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估值范围就可以达到1.3万亿-2.2万亿,也就是1860亿美元-3140亿美元。这个大概就是华为的估值,这是从市盈率的角度来估值的。如果这个估值再按照市销率的估值来计算,其范围大概是1.44倍-2.44倍,这个就是华为的市销率。当然了,我的这个估值是非常粗略的,不过虽然粗略,但是这个量级范围基本就是如此,有读者可能不认同,那么我们看看国内外的同行的估值水平是如何的。
2.1、可比法苹果:动态市盈率18倍,市销率3.7倍;营收2600亿美元,净利润590亿美元,估值1万亿美元;增长率为零;高通:动态市盈率27倍,市销率3.6倍;营收260亿美元,净利润52亿美元,估值930亿美元;爱立信:动态市盈率1200倍,市销率2.1倍;营收128亿美元,净利润4亿美元,估值276亿美元;诺基亚:动态市盈率:亏损,市销率1.2倍;营收249亿美元,净利润:亏损,估值296亿美元;
中兴通讯:动态市盈率48倍,市销率1.45倍;营收968亿人民币,净利润39亿人民币,估值1400亿人民币;小米手机:动态市盈率19倍,市销率1.07倍;营收2102亿人民币,净利润112亿人民币,估值2260亿人民币;
备注:上述公司多是手机领域或者是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有较强的参考性,2019年的营收和净利润都是按照上半年的业绩增速当中全年的增速作出的推断,可能与到时候的整年的数据有较大出入。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按照市盈率还是市销率的估值方式,从可以参考的对象来看,笔者之前对华为的估值都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3、有公司能收购华为吗刚才上面已经对华为作出估值分析,大概是2400亿美元,1.68万亿人民币,如果要给出一个范围的线亿美元;目前A股市场上市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企业共有六家企业,如果华为按照1.68万亿的估值,大概能排名第二,仅次于工商银行的1.88万亿。当然华为也有可能成为市值最大的股票。
2400亿美元的估值在美股市场大概能够排名到底20位,如果是3000亿美元,大概能够排名到第15位。华为的股权结构是由工会持股的,任正非是唯一的自然人股东,持股大概1%,如果要收购华为,起码要收购超过50%的股份
按照华为目前1.68万亿人民币的估值,无论是支付,还是+股份支付,国内还真没有什么企业能够干得了这个事情,1.68万亿的市值,需要8400亿的才能够购买50%的股份,即便用股份支付,也只有工商银行的市值和华为相当,如果用股份支付了,还不知道到底谁控股谁了。
华为的股份太集中,要收购华为,即便是华为全方位的配合,也几乎不可能,体量太大了。我们还是看着华为继续前行吧,按照当前的速度,看到华为走向目的地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如何对华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评估程序
不一样的,国内的是换算过来的价格
最主要是国内不让做外盘
华为营收远超阿里和腾讯,为何华为的估值却远低于这两家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好地去理解,华为营收高,估值低,远低于阿里与腾讯的估值,其实归根到底两个原因,其一对华为的估值不合理,其二上市公司与未上市公司的区别,只要弄明白这两个原因答案迎刃而解了。
(1)华为的估值不合理
估值不等于价值,估值是对于一家企业或者一个商品进行的评估,评估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前景,融资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的。估值的高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评估人和评估机构,针对每个人或者每个机构对一家公司和一个商品都会出现不同的评估价。
比如一家店铺,如果用过去10年综合店铺来估值的线万,但另外一个人综合目前的店铺情况来估值这家店铺是20万,第三个人的估值方法不同,从这家店铺过去,现在,未来等进行综合评估,这家店铺的估值为40万元。
从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估值不等于价值,评估方法不同,评估因素不同,最终的估值自然相差甚远。
就拿华为为例,华为营收7200亿,净利润就高达千亿,而估值才12000亿,你觉得这是正常的估值吗而华为只有12000亿估值也只是从胡润百富出来的数据,难道他们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吗假如把华为给另外一个机构去评估的线亿甚至还会超越阿里与腾讯的估值都是非常正常的,这就重要的原因之一。
(2)上市公司与未上市公司的区别
华为是未上市,但尽管为上市也是一家不缺钱的企业,一家非常优质的企业,而阿里与腾讯是上市企业,很显然上市企业与不上市企业在估值方法会存在很大区别的。
华为未上市,很多人其实真正不知道华为有多少资产,对于评估华为的人是一种非常艰辛的工作,谁会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调查华为具体有多少资金再来评估呢而阿里与腾讯不同,这是作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必须要公开很多信息的,只要从上市公司各种情况就能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评估起来是非常简单的。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现在华为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华为股价与阿里巴巴股价在170美元,与腾讯股价330港元的话,你觉得华为的估值还是会是12000亿元吗答案是肯定不是,而华为是未上市的企业,属于原始股,假如原始股1原来计算,原始股跟几百元上千元的高价股最终市值和估值肯定相差非常大的,这就是上市与未上市的两者区别。
综合以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现在的华为其实跟阿里、腾讯虽然不在同行业,但从规模上不输阿里与腾讯,但是从估值却远低于阿里与腾讯的估值,我个人觉得这以上这两个因素就是真正原因。
为一家公司做估值时,一般常用什么方法和模型
公司估值可分为两种大的approach:相对估值(Relative Valuation)和绝对估值(Absolute Valuation)。
相对估值就是跟别的公司比,主要有两种方法:
-可比公司分析(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投行里简称“Trading Comps”)
-先例交易分析(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投行里简称“Deal Comps”)
前者拿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做参照,后者以过往的并购案例为坐标。一家公司上市了每天就有买卖,就会有实时定价,所以把价格除以某个公司的盈利指标(比如销售额、运营收入、净利润等)就可以得出一个“倍数”用来跟其他同行业公司对比看哪个便宜哪个贵(P/E, P/B, P/S, EV/EBITDA 都是这个逻辑)。可比公司分析适用于公司要上市了,看看同行业都什么倍数,或者并购的时候也作为参考看是否需要给很多溢价(比如有人透露风声A要被收购结果P/E飙到50倍但其他同业都只有20倍,这个时候就不用考虑在50倍P/E的基础上给什么溢价,因为都已priced in)。
而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股票是没有市场每天去定价的,所以只有在有交易的时候(比如股权融资、出售老股等)会有新一轮定价,除非之前就参与了上一轮交易,否则外界只有靠挖公司、年报、新闻等渠道去找上一轮交易的定价。先例交易分析是并购里比较常用的估值方法。所谓并购,其实就是出售老股,现有股东把所持有股份卖给想要进来的新股东。
另外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控制权溢价(Control Premium),用人线%+持股)所需要付出的溢价,因为控股了就可以指派董事、替换管理层、裁员、卖掉不赚钱的部门,等等。这些决策权相比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着升值和分红来说要更值钱。而可比公司分析看的是公司上市交易水平,是不包含控制权溢价的,所以做一桩获得控制权的并购(直接买50%+或者把现有持股比例提升至50%+)都是要看历史上可比公司的先例控股交易。
接下来简单讲讲绝对估值。绝对估值有两种常用方法:
-流折现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Analysis,简称“DCF”)
-收购分析(Leveraged Buy-Out Analysis,简称“LBO”)
绝对估值比较复杂,因为需要搭建模型,有很多预测的细节,简单的预测只需要一张粗略的利润表,复杂的模型三张报表都需要搭建出来、销售需要细分化预测(分产品线、高中低端、一二三线地区+国际销售、扩张计划等)、借债偿付单独预测(流还完利息剩多少、什么情况下还本金、够不够钱正常运营、是否需要短期借债等),里面的各类假设可以钻研很久。
总而言之,DCF是将估值对象的未来流折现,但由于主观因素对假设影响较大,很多时候主要作为参考(算出来的是每股股价);LBO则主要关注估值公司未来产生的回报,常用于私募基金投资(算出来的是IRR回报率)。
和相对估值不同,绝对估值只关注公司本身,预测它未来的流,然后再回过来折算它现在的价值。用这个思路得到的估值较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之所叫“内在价值”,因为它是以公司未来发展为基础进行分析的结果,并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但由于模型需要诸多假设,所以DCF比较适用于未来可预测的公司,比如一个煤矿,勘探出来原材料体量,开采成本可预测,再对煤炭价格进行预测,基本可以推算出这个矿未来能赚多少钱,今天折算成多少钱可以卖掉。
DCF的一大优点就是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从技术上来说,你最后得出来的数字可以捕捉到公司的全部价值,牛熊市闹翻天了都跟你没啥关系。当然,真是撞上了金融危机,最终销售价格和销量都可能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公司估值。
LBO跟DCF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算的是回报,所以主要适用于投资人,而且大部分适用于私募股权基金(PE)或对冲基金(HF),因为他们真正赚大钱的投资很多时候都是要加的。就是借钱,借钱就需要还本还息,所以收购适用于流强或者有大量可抵押资产的公司,这些公司即便碰到问题了也能卖资产偿还债务,不会弄到公司清算,损失掉股权价值。
更多细节,请参考:
本人在之前学业课程中也做过类似公司估值,相当复杂,用绝对估值,对未来的收入预测有众多需考虑,如公司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用相对估值,也不太容易找到特别类似的企业,由于企业结构,业务等不同;建议通过两种估值相比较后得到合适的结果
什么是DDM模型(企业估值)
DDM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为股利贴现模型。
是计算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绝对估值方法。
根据股利发放的不同,DDM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零增长模型(即股利增长率为0,未来各期股利按固定数额发放)
计算公式为V=D0/k
其中V为公司价值,D0为当期股利,K为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或资本成本。
2,不变增长模型(即股利按照固定的增长率g增长)
计算公式为V=D1/(k-g)
注意此处的D1为下一期的股利,而非当期股利
3,二段增长模型、三段增长模型、多段增长模型
二段增长模型假设在时间l内红利按照g1增长率增长,l外按照g2增长。
三段增长模型也是类似,不过多假设一个时间点l2,增加一个增长率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