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经济

经济

广州的产业结构是偏旧偏重的

时间:2021-08-30 02:33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各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发展态势如何?

  第一财经通过对40个重点城市(包括一线城市、主要的二线城市和部分高新产业发展突出的三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统计发现,当前,高新技术企业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南京、东莞和武汉。

  当前,北京、深圳、上海三大一线城市处于第一梯队。其中,北京以2.8万家位居第一。上海每万户企业法人中的高企数量达380户,居全国第一。

  在一线城市之外,最牛地级市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接近1万家,与一线城市广州的差距大幅缩小。

  从各大城市的情况来,四个一线城市中,京沪深三市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都超过了1.7万家。

  先来看北京,2020年,北京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28750家,比排名第二的深圳足足多出了10000多家。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5.8件,居全国首位。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优势十分突出,北京的高教科研实力首屈一指。比如,从211大学的数量来看,北京达到26所,在全国遥遥领先。

  中关村科学城是北京高新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预计突破3万亿元,增速达13%,实现逆势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达10550家,独角兽企业44家,上市企业236家。

  北京之后,深圳和上海两市的数量较为接近,分别超过了1.8万家和1.7万家。其中,根据上海大学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2021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百强榜”,2020年,上海三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1.7万家,较2016年的6938家增长145.2%;每万户企业法人中的高企数量达380户,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去年1.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53万亿元,营业收入实现3.43万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企业相关指标的44%和46%;研发总投入1264亿元,较2019年增长13.9%,占全市研发总投入的七成。

  与京沪拥有雄厚的高教资源优势不同,深圳作为最缺大学的城市,高新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教授此前表示,在高新产业方面,深圳改写了世界创新的规则体系,改变了以硅谷为代表、以大学来支撑的创新体系,形成了没有知名大学、没有太多大学但同样能进行创新,且创新成效还十分显著的体系。

  京沪深之后,广州以11610家位居第四。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在高新产业上相对不够突出,不过近年来高新产业亮点也不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对第一财经分析,原先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的产业结构是偏旧偏重的,但这几年包括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广州的产业结构实现快速转换,产业后劲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