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
商汤股价单日腰斩,AI创业就只剩烧钱一条路?
截至发稿,商汤科技股价跌至2.61港元/股。
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国内投资机构在今年上半年出手项目的数量,结果发现填写问卷的机构里面,投10-20个项目的机构大概占2.1%,投20个以上项目的机构只占到1%,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投10个以上项目的机构其实仅占3%。
费建江透露,今年上半年元禾原点大概投资了13个项目,而去年一整年则投了51个项目。
“在这种环境下,就要求投资人在考察AI项目时,要看这家公司自身是否有一定的生存意识,不能说融资之后就疯狂烧钱,一味地扩张讲增长故事。”邱谆指出。
特别是受疫情影响,ToB公司的很多客户都来自于传统行业,买单的人都难以生存,连锁反应自然就会传导过去。
同时,当AI公司的估值变得更加合理,更具性价比,投资机构也能够有更大的风险承受度。
“随着疫情的向好,VC总是要出手的,这是它的本性。”邱谆说。
由于前期的巨额投入,AI公司普遍都面临着巨额亏损情况。
“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曾这样说道。
根据公开市场数据,在港股上市的商汤科技2019-2021年累计亏损343.03亿元,云从科技在2019-2021年累计亏损23.21亿元,旷视科技2018-2020年累计亏损127.66亿元,依图科技2018-2020上半年累计亏损61亿元。
费建江对创业邦谈到,AI产品在初期商业拓展时会面临来自客户成本方面的压力。在这个时候,产品价值还不能得到充分地市场认可,这就需要牺牲掉一部分利润教育市场。
邱谆也指出,在经济上行期,科技公司的发展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依靠烧钱来跑马圈地,采用先免费再付费模式或者低价策略先获客。
例如,PLG类公司的核心点之一就是先用免费试用版吸引用户使用起来,一旦产生粘性再开始付费。前期的免费版、试用版,实际上就是某种程度的补贴,这在科技行业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补贴就意味着要烧钱,所以刚开始必然有亏损。
实际上,这与ToC的增长逻辑是一样的,就好比、抖音先不做商业化,所有的研发、运营、市场投入其实都是在烧钱。
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巨头发展新业务无一离不开“烧钱”。云计算行业的老大亚马逊AWS干了十年才开始盈利。阿里云也是熬过了12年之后,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2011年,马云在内部讲话中称,“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
除了资本的支出,在营销端还要大打价格战,这是国内外大厂屡试不爽的妙招。亚马逊AWS曾经降价80多次,尤其是与IBM、微软、谷歌争夺市场的关键期更是3年连降12次。
邱谆谈到,虽然前期每年巨额亏损,但随着客户越多,边际成本越低,把竞争对手都挤掉,产生了头部效应之后,便会赢者通吃。一旦经济模型转正,后期的盈利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刚开始过于谨慎,一上来就想盈利,不敢烧钱扩张,不敢做营销投放,你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灭掉。”
所以,在科技行业,是不太可能一上来就盈利。
对于科技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大部分A轮公司甚至不一定有营收,投资人一般到了B轮,甚至C轮以后才会真正去看盈利。
“特别是像AI等前沿科技行业,盈利是会非常向后的,甚至像寒武纪、图森未来在上市之后仍然未实现盈利。”
邱谆认为,企业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完全从盈利中产生,过早的追求盈利,往往会伤害到规模性的增长。企业可以从减少成本、吸取融资等方式获得生存。因此,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不要直接画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