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探秘秦陵兵马俑》说课设计(高中历史)

发布时间:2025-02-20 15:39:47来源:
《探秘秦陵兵马俑》说课设计(高中历史)

---

一、教学定位与目标建构

1. 三维教学目标统整

- 知识维度:深入解析兵马俑军阵构成与秦代军事制度的内在联系,不仅限于《尉缭子》中的“左军持弩·右军车骑”记载,还要结合《史记》等史籍,探讨不同兵种在实战中的应用策略。
- 思维发展:通过对比波斯长生军雕塑与兵马俑,不仅培养文明比较视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在军事艺术上的异同,提供大流士宫殿浮雕图像素材的同时,引入古希腊雕塑进行对比分析。
- 价值引领:从“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出发,透视中华文明连续性特质,结合殷墟人殉制度的演变,探讨古代中国对于生死、尊卑的独特理解。

2. 学术前沿融入

- 引用最新的CT扫描技术揭示俑身兵器握持痕迹,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兵马俑的生动与真实。
- 引入“陶土微量元素溯源”科技考古案例,不仅验证陶土取自骊山北麓,还进一步探讨这一选择背后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

1. 核心概念解构

“地下军团”的隐喻系统
  -军事层面:再现“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秦军战术,结合《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战役实例,分析秦军的战术布局与实战效果。
  -政治层面:折射“车同轨·书同文”的集权意识,探讨兵马俑作为政治象征在巩固秦帝国统一中的作用。
  -文化层面:体现“制器尚象”的造物哲学,结合《周易·系辞》中的哲学思想,解读兵马俑在设计与制作中的文化寓意。

2. 认知冲突设计

- 辩题设置:正方认为兵马俑是暴政的历史见证,反方则认为兵马俑是文明的璀璨结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搜集证据,如《睡虎地秦简》中的刑徒管理记录、秦代律法条文,以及同期其他文明的雕塑艺术对比图。
- 证据链构建指导:提供多样化的史料与图像资料,如秦代社会生活的实物遗存、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军事雕塑,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证据链。

---

三、教学过程全景设计

1. 情境导入——考古现场还原

- 虚拟现实体验:利用VR技术模拟1974年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场景,插入当年参与者的口述录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同时,通过地质雷达扫描成像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地下宫殿的分布与构造。

2. 深度探究——文物会说话

任务单设计:
  - 从将军俑的鱼鳞甲片出发,结合战国甲胄演变图谱,推算秦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
  - 通过跪射俑的姿态分析,结合《考工记》中的轮人篇,探讨秦弩的射击力学原理及在实战中的应用。
  - 根据陶马的肌肉线条,对比汉代陶马造型,探讨写实主义在秦代雕塑中的源流与发展。

3. 跨学科联动

- 化学视角:邀请化学教师共同授课,解析彩绘层中“中国紫”(硅酸铜钡)的合成工艺,探讨古代中国的化学成就。
- 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师合作,利用排列组合原理推算8000陶俑面容的唯一性概率,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在历史学中的应用。

---

四、教学评价创新

1. 表现性评价

- 历史剧场:分组创作《兵马俑前传》剧本,要求剧本内容符合考古实证,同时融入学生的创意与想象,通过表演形式展现秦代社会风貌与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 策展方案:设计“秦文明的特质”主题展览大纲,包含3件核心展品(如将军俑、跪射俑、陶马车)的详细说明与展示方案,培养学生的策展能力与历史叙事能力。

2. 大数据应用

- 使用AI面部识别系统比对陶俑容貌数据库,引导学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历史学中的应用与局限。
- 建立三维模型数字档案库,供学生开展虚拟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

---

五、课程延展与资源包

1. 争议议题拓展

- 探讨兵马俑是否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提供亚历山大军团东征路线图与同时期东西方艺术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
- 分析秦代标准化生产与工业革命流水线之间的本质差异,探讨古代中国的标准化生产对现代工业的影响与启示。

2. 田野调查建议

- 走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实地观察兵马俑的修复与保护过程,了解文物保护的科学与技术。
- 测绘兵马俑坑道朝向与骊山地形关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古代中国在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数字资源推荐

- 推荐北京大学《秦文明》MOOC课程,让学生在线学习秦代历史与文明,拓宽知识视野。
- 提供大英博物馆“秦始皇与永生”特展VR全景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代文明的魅力与深远影响。

---

六、

秦陵兵马俑:凝固的帝国密码


维度 具体内容
军事维度 - 三军阵列与战术:呈现出步兵、骑兵、车兵等多兵种协同的三军阵列,反映秦军复杂精妙的战术布局,如步兵方阵正面御敌、骑兵侧翼包抄等。
- 兵器谱系与实战:拥有种类丰富的兵器,像长剑、戈、戟等,兵器制造工艺精良,标准化生产保障质量,展现秦军实战能力与强大战斗力。
科技维度 - 陶土科技与彩绘工艺:兵马俑由特制陶土制成,烧制工艺成熟,能精准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陶俑;彩绘工艺更是一绝,虽历经岁月,部分彩绘仍能展现出秦代高超的色彩运用与绘画技巧。
- 微量元素溯源与 3D 重建:通过对陶俑成分的微量元素溯源,可探究陶土来源,了解秦代资源调配与运输;3D 重建技术助力还原兵马俑初貌,让现代人能直观感受其原始风采。
政治维度 - 集权象征与政治:兵马俑是秦始皇集权统治的象征,大规模的制作与精细布局彰显中央政权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帝国想象与统一:承载着秦始皇对帝国军事力量的想象,象征着秦统一六国的赫赫战功,是大一统思想在艺术与军事领域的体现。
文明维度 - 造物哲学与文化基因:兵马俑的制作蕴含着秦代独特的造物哲学,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其造型、工艺反映出中华民族坚韧、务实等文化基因。
- 艺术风格与东西方交流:艺术风格写实且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同时,其在造型、工艺等方面或与当时东西方交流存在联系,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线索。

---

教学反思点:

1. 如何平衡考古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确保教学内容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有趣。
2. 在文化自信培育中避免民族主义叙事陷阱,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文明。
3. 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融合尺度,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教学效果,又要保持对历史学的敬畏与尊重。

建议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5年版)》中“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主题,将本课程纳入“从文物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性的探究学习链条,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